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调脾补脾 温运为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调脾补脾 温运为法
[复制链接]
143
|
0
|
2019-8-23 0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脾居人体中焦,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与胃相表里,一盛一化,一升一降,构成人体对于后天水谷精微物质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为后天之本。中气健运,则气血充沛;脾胃一伤,诸病由生。先贤创立脾胃学说,历经千年,逐步发展,后人不断继承与创新,使脾胃学说更加丰富,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亦层出不穷。笔者在学习脾胃学说之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补脾调脾,或补虚或泻实,均不离“温”、“运”二法。
温运法顺乎脾之生理及功能
《内经》对于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当推《经脉别论》篇之“饮入于胃,散精于肝,游溢精气……五经并行,揆度以为常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进一步解释“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生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故脾胃之生理特性可概括为盛运相因,升降相用;其生理功能不外吸收水谷,传输精微,代谢糟粕。从始至终,脾胃功能之正常有序,皆赖中气生生不息、运动有序,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宣达。此生生不息之道,就在温、运之法求得。温者,暖也、柔也,正是脾气运化水谷精微的原动力。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居中央而灌四旁,脾阳充盛则如阳光普照,阴霾尽散,水湿、糟粕随阳转运;运者,转也、动也、行也、用也,脾之运化,生万物而法天地,皆赖其不断转动而为用。温而助其常,运而助其变,顺乎太阴脾土之生理特性,故调养、补益后天脾土,助脾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糟粕,皆可从温、运二法求之。
温运法为补中调中基本治则
阳主动,阴主静,脾属五脏,为阴脏,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黏腻、凝滞,湿浊困脾,脾失运化之动,则健运失权,气血生化不足、代谢产物聚集,临床见头昏如裹,九窍不通,肢懒犯困,渴而恶饮,胸中泛恶,痞满纳呆,便溏黏腻,苔腻脉滑等湿浊、食滞困脾之象,久则身倦乏力,畏寒喜温,渐成脾阳亏虚,浊阴停聚之象。治当运脾调脾,补虚泻实,防止湿浊等阴邪伤及脾之阳气。太阴者脾也,湿合太阴,太阴有病,主里虚寒证,是为脾阳亏虚,原动力不足,阴寒犯脾,食浊糟粕内停,水湿凝聚不散,清阳化生乏源,则周身气血生化亦受到影响,临床可见到畏寒身倦,头目不清,口淡涎黏,久咳白痰,纳呆腹胀,便溏清冷,水犯四肢,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而滑,脉濡缓或濡细。治则当温阳暖脾,令中阳充实,如云开雾散,阳光普照,脾之运化恢复正常,养正则邪自除。
由此可见,湿浊困脾与脾阳虚之证在发病过程有正虚与邪盛的不同侧重,又有一定的转承关系。而温运二法合用,一则补益脾土之阳气,补充其行使正常生理功能的原动力,一则使中焦运转,发挥其气机之枢纽作用,使清阳、浊阴各得其所,是为标本皆治之法。温运之法,可为健脾、益脾、补脾、泻脾、醒脾等治脾法之纲要。
温运二法的临床代表方药
“运脾”一名,首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育仁教授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从而丰富了运脾法的临床应用。其于运脾,则多用苍术、佩兰、藿香、厚朴等药芳香醒脾祛湿,车前子、泽泻、茯苓皮淡渗利湿,陈皮、木香、枳壳、槟榔、砂仁行气化湿,鸡内金、焦山楂、陈皮、神曲等消食导滞。运脾之功,偏于祛邪利湿,消除引起脾失健运的病理因素。温脾之法,早在《伤寒论》中便以“建中”之法有所提及,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理中丸、四逆汤等,无不是在温暖中焦;李东垣遵《内经》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陷者举之”,提出甘温法以补益后天,以人参、黄芪、甘草为温脾除湿之圣药,而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甘温运脾名方,而其间又或多或少含有砂仁、枳实、苍白术、内金、神曲等运脾之药,已体现出一代脾胃大家对于补脾与泻实,温脾与运脾的临床综合应用。
综上,笔者认为温运二法为治疗脾脏病证的基本方法,而将温、运二法有机地结合应用,使补、泻相得益彰,符合脾土得阳则运、喜燥恶湿的生理特征,更加有利于恢复脾之健运等生理功能,使脾旺而不受邪。但临证时温、运二法所用药物究竟孰多孰少,孰轻孰重,还应根据临证的具体情况斟酌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慢性咽喉炎治疗中心
中医儿科
会员之家
中医妇科
杏林杂谈
低头花已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