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阴火病机的再认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阴火病机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68
|
0
|
2019-8-23 00: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金元医家李东垣首创阴火学说,用其概述内伤发热的机理,并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著名方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李氏对阴火理论的阐述却比较含糊,以致后世医家对阴火的认识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在对李氏著作的学习过程中,就其阴火产生的机理和本质略陈管见,做为学术上的探讨。
气虚是阴火产生的原始病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足则身康体健,气衰则诸病由生。而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脾胃尤为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仅能够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还滋养先天之精气。正如李氏在《脾胃论》中所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天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如若脾胃受伤,气的生成乏源,或者劳役动作,耗伤元气,便会致全身之气的虚衰,全身之气失调,必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即“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内外伤辨惑论·辨劳役受病表虚不做表实治之》。
命门之火实为阴火的直接来源
命门之火又称元(原)阳之气,根于肾中,先身而生,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气机的推动和其自身主动特性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循三焦而布散于全身各处。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温煦、推动和激发的作用,尤天之有日,而万物方萌。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是动而不乱,温而不热,潜而不越,循其常道而布散的,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气机失调或其主动特性减弱时,命门之火便会因失其常布之态,或布散失能,或郁阻失布,以致渐成“阴火”,“沸腾上冲”或成“元气之贼”而为乱人身。其主要生成机理如下。
脾胃受伤,气机流转减弱,命火蓄而成热,渐成“阴火”。
人身之气,无时无刻不在运行,只有气机的升降有序,流转不已,则生机不息,若有郁滞则百病由生,一但停止则生命息止。而气机的流转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的相互协调推动,其中脾胃尤为重要。一方面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另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有赖其化生的气血精微的资助。若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升降之枢失调,气的生成乏源,则会影响到肺的宣肃与肝的疏泄。肝、肺、脾、胃等脏腑主调气的功能减弱,则必然会使气机的流转之能下降,从而命门之火因失其布散于全身的动力蓄而成热,渐成阴火,甚或成为“元气之贼”,上扰心脾而为患。即李氏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
脾胃受伤,水谷之湿阻塞三焦,命火郁而成热,渐成“阴火”。
命门之火根于肾中,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如《难经》所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所以腑有六者,胃之三焦,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运化之能下降,水谷不能化精气,不得上输于肺而下流,塞于下焦,致命门之火失其布散之通道,故而郁积成热,甚或“沸腾上冲”。即李氏所谓的“……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论·饮食所伤始为热中论》)。
资助乏源,或劳役损耗,命火自身主动特性下降,致成“阴火”。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资养先天之精气。正如李氏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若脾胃受伤,先天精气的资助乏源,则原阳之气的主动之能必然会因之而减弱,以致其布散缓慢,蓄而成热。或因劳役过度,耗伤元气,致其主动之能减弱,蓄郁成热,渐成“阴火”。即“脾胃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内外伤辨惑论·辨劳役受病表虚不做表实治之》
总之,命门之火虽然是人体的生命之火(少火),但如果在体内蓄积过多或郁阻失布时,就会因量变而发生质变,由生理之火转变为有害之火,即李氏曰“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
阴火病证的治疗特点
甘温益气,升阳泻火是李氏对阴火病证治疗的主要特点,其涵义有以下两点。
一是以甘温益气之剂补气升阳,助气流转,以达到阴火降藏的目的。气虚是产生阴火的原始病机,通过补气升阳,则可以助升三焦通运的生理功能。三焦气旺,则命门之火得其运行和借其通道布散于全身内外,从而使阴火降藏。李氏补中益气汤便是这一法则具体运用的范例。
二是在甘温益气之剂中佐以苦寒与风燥之药,以利三焦泻阴火畅其去路,其代表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中以参芪草益气以助气之化源,苍朮、羌活燥湿以畅三焦之通路,柴胡、升麻助推气机之流转,芩、连,石膏以泻其蓄郁过盛之阴火。各药相合,共奏补、清、燥、疏之法于一体,从而使其道通运健,气机流畅,阴火自平。
总之,笔者认为阴火实由命门之火在体内蓄郁而成。以脾胃受伤,全身之气生成乏源,三焦通调失健为发病之本;以阴火上冲,扰及中上二焦为发病之标。治疗当以健脾胃,助流转为本,利三焦,泻阴火为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