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
[复制链接]
46
|
0
|
2019-8-23 01: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经》的各个篇章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病机理论,《内经》以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升降失调阐释病变的基本机理,提出了著名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内经》中唯一明确提出“病机”的篇章,该篇中对临床常见症状的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则明确指出了《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
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
分析病机,首先要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找寻主病之因。而主病之因找寻的主要方法是:以疾病表现之象为对象,根据藏象理论中有关五脏、六气的特性,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类归属、辨别判断。探求其发生的六气之因、五脏之位等,即找出病象与病因、病位的所属关系。
在病因方面,《内经》用六气加以概括,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六气各自的特性特点又不同,所致疾病的表现也各异,因此,根据六气的特性对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就可以探求病变发生的原因,从而指导治疗。如火性炎上,有上冲之势,故病象若见有逆而冲上之象的则认为大多是火盛之因,如呕吐、呃逆、哕、咳喘、气上冲胸等,病机十九条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概之。当然,这里的六气既指外邪,也包括内在机体失调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病变是外邪所致,还是内生六气所为,还需细辨。
在病位方面,《内经》认为五脏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总概括,而五脏又分属五行,各有其特殊的功能特点,故虽然病变之象千差万别,但总能根据五脏之性来分别归属判断,确定五脏之病位,进而治疗。如肾位居北方,五行属水,其性为寒,而寒又主收引、凝敛,故病变之象见有躯体蜷缩、肢体不伸、关节拘挛者,大多归属于肾,正所谓病机十九条中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当然,这里的五脏指的是五脏系统,包括各自所主的腑、体、窍、华、经脉等,各自的功能所主也不单一,判断某脏的哪个系统层次、哪方面功能异常,还需根据具体的病变表现加以分析。
《内经》这一分析病因、病位的方法,实为后世病因辨证、五脏辨证的雏形,也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
“有者”、“无者”历代注家大致有四种解释:一是症状的有无;二是气候有无寒热温凉燥的变化;三是“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四是“有”指经文中已经有明确论述的,“无”指经文中未述及的。综合原文语境及临床实践考察,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意为有此症状或无此症状的,均要求探求其所以然,并对临床出现的症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明确真相,明确病机。其中,这里的第一个要求是对某种病象是否出现必须准确判断,即到底是“有”还是“无”,不能模棱两可,因为病象是否有无是进行病因、病位分析的前提。若舌、脉判断不准,四诊又失全面,则真相不明,难以辨证。其次,要对出现的病象探求其出现的原因,其所用的方法是辨别异同。同一病证,可具有不同的病机,即所谓“证同机异”。如病机十九条中的“掉眩”、“收引”、“暴强直”、“痉项强”、“转反戾”、“瞀瘛”均指筋脉拘挛、抽搐之证,但病位却有属肝、属肾之别,病因则有属风、属湿、属热、属火之异。而“诸湿肿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有脘腹胀满之证,但病机却有属脾、属热之异。同样,不同的病证,其病机却基本相同,即所谓“证异机同”。如病机十九条中的“瞀瘛”、“禁鼓慄”、“躁狂越”、“胕肿,疼酸惊骇”、“逆冲上”等证均由火邪所致,而“呕吐酸,暴注下迫”、“转反戾,水液浑浊”、“病有声,鼓之如鼓”等皆由热所为。因此,根据症状的有无是判断病机的关键,是辨证论治的前提。
盛者责之 虚者责之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意在强调虚实辨证,是分析病机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前提。《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的“邪气”可以理解为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六淫以及滞气、瘀血、痰饮、积食、诸虫等。“精气”即正气,包括营卫、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以及精血、津液等在内,其中任何一种损耗,都可形成正气的虚弱。
大家知道,疾病的发生,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凡邪气强盛的属于实证,正气虚弱的属于虚证。但不能把“邪气盛”和“精气夺”割裂开来理解,因为临床上虚实常常同时存在。从发病学角度而言,《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以能入侵人体,则是因为有正虚之隙可乘。而在疾病的恢复阶段,可能邪气表现得已不明显,滞气、瘀血、痰饮、积食等病理性产物亦不可忽视。因此,《内经》所言虚实,是建立在对正邪力量对比上的综合判断之上的,是对病象的主要方面的概括总结,临床病证并无单纯的实证与单纯的虚证,而且虚与实也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另外,《素问·调经论》还有“血气离居,一实一虚”之说,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经脉中气血的输布失调,气血所并之处为实,气血所离之处为虚,以气血有无为评判标准,这又是运用经络理论治病的各种疗法,如针刺、艾灸、按摩等的理论基础。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我们一旦判定并给予解决,则疾病问题亦可迎刃而解,因此,判断虚实是分析病机的重要方法,后世八纲辨证中专有“虚实辨证”,也是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
气宜,指六气的循序主时;无失气宜,即要求我们审察、分析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而治疗时亦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是中医诊治因时观点的反映,也是重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的体现。这里的六气主时,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理解为季节变化,而《内经》认为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甚大。
首先,季节气候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结果,而阴阳消长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阳盛病“能冬不能夏”,阴盛病“能夏不能冬”。
其次,各季节、各主气之时有自己的主气,若淫盛太过,则可见季节多发病,或伏而至下一季节发病;若主气不及,则可见他气或乘或侮而发病。
再次,五脏与各季节存在着通应关系,故季节的变化,也对各脏腑病变产生着重大影响,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现代研究也表明,各种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对人体的病理过程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冷锋”、“低气压”等气候状况可以促使心绞痛病证的恶化,“高湿度”气候可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气压降低伴高湿”天气可导致多发性关节炎的复发,“不稳定冷空气及逆温层”气候可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湿热”气候可加重胃溃疡的发病等。
正是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对疾病有重要影响,所以作为分析病机的方法,《内经》提出“无失气宜”,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岚峰pisce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