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伤寒论》“心中懊恼”是胃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心中懊恼”是胃病
[复制链接]
145
|
0
|
2019-8-23 01: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论》通行本398条中有6条出现了“心中懊恼”,分别为:76条、134条、199条、221条、228条、238条。经过对于此6条反复揣摩发现,“心中懊恼”当指胃中较严重的不适感,与心无关。如果此结论成立,那么从这点出发,我们有理由怀疑论中的“烦”、“心烦”多是指胃而非指心(“烦”在条文中很多时候是指“懊恼”的轻症阶段);也有理由揣测栀子豉汤是治疗“胃”的一类方剂,并且并非催吐方。
将上述6条条文主干化后可得:
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宜大承气汤”。
6条中,有3条“心中懊恼”与“胃”并提:两条是“胃中空虚”;一条是“胃中有燥屎”。而另一条与“心中懊恼”连接的是“饥不能食”。
6条中,有4条明言“阳明病”,阳明病提纲条文即已明言“胃家”;另外两条,一条是“发汗、吐下后”的坏病,还有一条是不典型太阳病“医反下之”。
6条中,明文提到“下之”后得的有4条,还有一条是“发汗、吐下后”。下法最容易伤到的似乎是“胃”而不是“心”。
如果将199条的主方假定为茵陈蒿汤的话,这6条中将有3条与大黄有关,分别为:大结胸汤、大承气汤和茵陈蒿汤。有4条与栀子有关,分别为:栀子豉汤和茵陈蒿汤。无论是“发黄”、“结胸”和“燥屎”、“胃中空虚”,与“心”相比较的话,似乎都要与“胃”联系更紧密一些。大黄“调中”(语出《神农本草经》),治疗“胃家”无疑,那么栀子是否是治疗“胃家”的另一类主药呢?
“心中懊恼”讲的是“胃”,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是“懊恼如饥”,此语见于《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和《脉经》三书的“不可发汗”篇中。饥的只有胃,那么“如饥”的“懊恼”也应该是说胃的。
将以上这些联系起来看,这6条都在讲述以“胃”为中心的气血结聚——原因或为热与水结、或者湿热结聚,或者单纯的热郁而结,用药后得效的标志或为汗、吐,或大便通、小便利,并不一定可以料定会出现哪种反应。治疗只为疏解结聚,条达气血,至于邪气会随着正气的排邪趋势从哪里出来,并非可以料定的。这就是76条“水药不得入口……吐下不止”而用药后还以“得吐”为见效标志的原因。
栀子豉汤类方几乎都以“得吐”为见效标志,但是枳实栀子汤方后却云“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从方药组成上看,枳实栀子汤应该归入栀子豉汤类方。枳实栀子汤提示的是汗、下为得效标志,而其他栀子豉汤类提示的是吐,这是否是合起来提示——“用药只在开邪结,邪之所出要看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尊生保健
低头花已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