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说说脾胃与痰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说说脾胃与痰饮
[复制链接]
105
|
0
|
2019-8-23 01: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痰饮是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的一种疾病。《内经》谓之“积饮。”《金匮》首创痰饮之名,并以专篇论述,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根据。痰饮皆湿聚而成,但湿又源于脾胃,总由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
脾胃为生痰饮之源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而成。其水液运行输布,又依赖于脾的转输上行,肺的宣降以通调水道和肾的蒸化开合,分清泌浊作用,而其首要尤在于脾胃。“脾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通上连下,不仅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而且又是水液代谢的中流砥柱。“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而为胃行其津液。脾健胃和,运化正常,津液和调,化生水谷之精微以“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医门法律·论脾胃》)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说明痰饮乃水湿积聚而成,造成水湿积聚之由,又因于脾胃之虚,故又有“脾为生痰之源”。
痰之与饮,异名同类,稠浊为痰,清稀为饮,前人谓痰属阳,饮属阴言其成因,尤在泾,认为胃多生痰,脾多凝饮。尤氏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之精津,凝结而不布,则为痰饮。”
痰饮之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有关,而脾胃则为其病变中心。李东垣之《脾胃论》云:“脾胃虚则肺最受病。”如脾胃虚弱,上不能输化散精以养肺,俾肺气亦虚,易受外邪所犯,肺之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液內停聚而为痰饮。另外,脾胃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为痰饮,上渍于肺,令人喘息咳唾。此谓“聚于胃,关于肺”,“肺为贮痰之器”也。
“肾为先天之本”,肾脏虽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但须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在水液代谢方面,肾主水化水,脾运水制水,只有俾脾胃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输化运转水液,肾脏才能气化津液,分清别浊,以维持其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如脾阳一虚,一则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二则脾阳虚累及于肾,而导致脾肾阳虚,终致脾肾阳虚,水液代谢障碍,便构成了痰饮产生的病理基础。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痰》说:“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由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
以上足以说明脾胃虚弱正是形成痰饮的关键所在,张景岳曾指出:“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所谓“中虚”,即指中焦脾胃虚弱,即使是由风、寒、火与湿相结而成痰饮,也必须在脾虚生湿的前提下才会产生。
治痰饮当以调脾胃
痰饮形成以后,“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变生多种疾病。《金匮》载有四饮:即散在胃肠者为痰饮;饮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四肢肌肉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很多疑难怪症常与痰有关,故有“百病多由痰作崇”、“怪病责之于痰”之说。
尽管痰饮之病变证多端,表现不一,治痰之法繁多,然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当以调理中焦脾胃立法。正如张景岳所说:“惟脾虚饮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其变最多,但当调理脾胃,使其气强,则自无食积之患,而痰饮即皆血气生矣。”
何谓调理脾胃?《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此和以温药,利其小便乃是治痰饮病的重要经验,深得调理脾胃之要义。温药和之,当指温运脾阳,脾以温为健。而痰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张仲景治痰饮之代表方为“苓桂术甘汤”,即以茯苓为主药,健脾渗湿,白术补益脾气,而用桂枝通阳化气以助茯苓温化痰饮。又如善治支饮,溢饮的小青龙汤,亦取干姜温脾与肺,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液在体内正常运行,不致停蓄为患。以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治肾虚水泛为痰饮,也是通过温肾阳而达到温运脾阳之目的。因而方中除附子、肉桂以温肾阳外,又用茯苓、白术、山药以健脾渗湿制水。此属张氏温药和之的范例。又如张仲景为治悬饮和“支饮不得息”而设的十枣汤及葶苈大枣泻肺汤,均用大枣益气护胃,寓有深意,大枣不仅可以缓和酸药之毒,并可使脾旺可以制水,这都体现了治疗痰饮当从脾胃着手的精神。
利小便也是治痰饮的重要方法。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从小便而去,不仅有助脾健运,而且可杜其生痰之源。故利其小便与温化痰饮是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的两个重要环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泽泻汤,以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即用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水,特别是茯苓一味,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利水,俾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很多治痰方剂,如燥湿化痰之二陈汤、清热化痰之清气化痰丸、润燥化痰之贝母瓜蒌散、温化寒饮之苓甘五味姜辛汤,及治风化痰之半夏天麻白术汤等,均伍以茯苓,正是宗杜其生痰之源之旨。
综上所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治病必求其本,治痰饮尤当调脾胃,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贾佩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黑巧克力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