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叶希贤伤科理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叶希贤伤科理论
[复制链接]
153
|
0
|
2019-8-23 01: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叶希贤提出应注意患者肢体功能,通过肢体功能障碍的表现,印证其为伤筋还是骨折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他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屈而不伸病在筋,伸而不屈病在骨。
骨伤疾病早期以疏导气血为主,手法轻松多用揉、捏、拿等法以舒松筋络;中期存在功能障碍或畸形,多先用顺筋归位,挤、按、端、提、搬等校正手法;后期症状基本消失,为加速恢复多以调理气血、畅通经络,用推、揉、抖、滚等法。
叶希贤(1904~1978),字楚樵,男,是天津著名的中医骨伤学家,擅长伤科疾患。他自幼好学,习武,崇尚医术。先后师从屈连海学习正骨,杨德山学习按摩。学成后于1936年在津悬壶应世,专治骨伤科疾患,屡起沉疴痼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骨科副主任、天津中医学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天津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他在研习《内经》、《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世医得效方》等古代文献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与临床实践,在伤科理论与临床诸多领域贡献颇丰,惠及后人。
伤科行医二要
要中西互参
叶希贤认为伤科医生不仅要刻苦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和专著,还要掌握有关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并将其整合应用于临床实践。
他强调骨伤诊治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学习各家之长,同时在实践中善于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中西医互为补充,才能获得实效。
如现代医学认为血液循环差、供血少的部位,骨折不易生长、连接或迟缓愈合的观点,可根据祖国医学筋骨依赖肝、肾和气血濡养的指导思想;在临床上除使用活血祛瘀、和营止痛之法外,还应大量采用补肝肾、养气血之药,方能奏效。
内外结合,手法药物并举
叶希贤不仅重视手法,同样重视药物应用。主要方药无论内服、外敷均取其消肿止痛、养筋活血、破瘀通络之功。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自制药物要求严格,精选药材,一丝不苟。常用的有延桂散、腰痛合剂、中白散、荣筋片等。
以中白散为例,该药是接骨醋膏,专治新旧骨折,能止痛、去瘀、消肿、接骨,效果奇佳,贴药后药力渗透,不仅加速祛瘀、消肿、保护皮肤,并且不妨碍做X线检查。再如一直沿用至今的荣筋片、活血片、接骨灵丹,充分体现了中医伤科的三期辨证用药原则,即一期活血化瘀用活血片;二期接骨续筋用接骨灵丹;三期补益肝肾用荣筋片。
叶氏伤科诊疗特点
注重望、问、摸、比四诊
叶希贤认为伤科疾患,治病易、认病难,治病重在诊断,诊断明确,才能对症施术。临床上应以望、问、摸、比四诊合参,提倡声色、形态和摸问结合之诊查方法。
望诊:除了望神色、形态和舌象之外,局部望诊中应注意病患处形态变化,掌握畸形特点。注意患肢有无残缺、短缩、肿胀、皮色、创面、创口等,以推测分析病情;更应注意肢体的功能,通过肢体功能障碍的表现,印证其为伤筋还是骨折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他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屈而不伸病在筋,伸而不屈病在骨。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主诉了解致伤原因。通过对患者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及自觉症状等的了解,确切掌握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并总结伤科十问歌诀:一问损因、二问便、三问饮食、四问伤(受伤部位)、五问周身、六问时(受伤时间)、七问医治(治疗过程和后果)、八问病(肿胀疼痛功能情况)、九问寒热孰轻重(受伤后周身有无发热恶寒)、十问家族全知情。
摸、比诊:重视摸诊和比对,通过触摸骨伤局部可以了解损伤后骨及关节形状、性质、移位情况,它是诊断及治疗的依据。摸法的要领乃沿着骨骼、筋肉由上至下,同时要与健侧对比,双侧相同为正常,有差异的为病态,相差越大病情越重。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上古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