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中医的精髓:“辨证施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的精髓:“辨证施治”
[复制链接]
109
|
0
|
2019-8-23 01: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到底什么是辨证论治?中医诊治疾病为什么要讲究辨证论治呢?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辨是辨别、辨认,证是证候,即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证”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这“四诊”所收集到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等情况,概括为某证。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感冒后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等,从这些症状可以看出这个病人患的是“风寒感冒”,证属“寒”,治疗只能用一些散寒解表的药物,如麻黄、荆芥、防风、紫苏叶等,而不能用清热解表的药,否则只会加重病情。
因此,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没有正确的辨证就无法准确地给予治疗。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辨证”后,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了,也就是“论治”。因此,论治是具体的治疗过程,也是辨证的目的。同样以上述病案为例,患者出现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等症状,根据这些表现,医生判断此患者为“风寒感冒”,给与了具有解表散寒功效的“感冒清热颗粒”。
在这个完整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医生通过一系列的症状,结合四诊的结果判断患者的“证”是“外感风寒”,给予感冒清热颗粒则是“论治”。从中我们还不难发现,“症”和“证”是有区别的,症是疾病表现出的症状(畏寒怕冷、头疼发热、流清水鼻涕),证则是疾病类型(外感风寒)。
简单来说,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而论治是治疗疾病的过程。所以,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这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辨证论治”辩证看
很多人容易把“辨证”错写成“辩证”。我们常说的“辩证”是一个哲学名词,意思是要合乎辩证法,要用对立统一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这显然和中医名词的“辨证”是有区别的。
不过,在辨证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辩证法的相关内容。例如,一种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可能出现类似的证。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具体来说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种情况。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反应的不同,或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其治疗方法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感冒,可以辨为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的证候,治疗时就分别采用祛风散寒、疏风清热、清暑化湿等方法。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类似的证候或病机,就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治疗。比如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不同疾病,如果均表现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采用升提中气法来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主要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证同治也同,证异治也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莎拉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