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浅议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浅议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复制链接]
175
|
0
|
2019-8-28 05: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根据“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的理论原则,是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从收藏之气以养阴(王洪图《内经选读》)。这成为中医学所强调的顺时养生思想。在这一本义的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又有所发挥,从顺时养生角度,逐渐推广到临床辨证和用药大法中,从而形成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众多理论学说,丰富了中医学基础理论。
三种主要的见解
首先谈后世具有代表意义的几种学说见解。
1.以阴阳互制而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代表医家如王冰。王氏曾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故王冰认为“养即制也。”由于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保全阳气。
2.以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代表医家如张介宾。张氏曾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3.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代表医家如张志聪。张氏曾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上述三种见解虽然不一,但如果将他们的见解运用于临床中,则都能起到指导临床的作用。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临床中虽然每个病人的病情是不一样的,但是肯定会有符合上述理论见解的发病机制。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强调哪一种学说更合理,因为它们的研究角度不一样。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充分领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础上,能够辩证的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证治。
在养生中的应用
养生保健中,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我们应顺应天时,以从其根。《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饮食保健方面,元代邱处机《颐生集》云:“(春之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之时)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都是古人对我们养生保健的建议。
在临床中的应用
临床治疗中,我们也应遵循顺时的原则进行治疗。《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用药规律。李时珍言:“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地。”
针灸治疗方面,《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灵枢·四时气》云:“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如果不能遵循顺时治疗则易出现变病,如《素问·诊要经终论》详细介绍了四时误刺所引起的后果:“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令人善渴。”《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论述了针刺违背了四时之气的规律而导致的血气逆乱的情况,得出“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的结论,揭示针刺治疗必须与四时气相结合,以避免误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浪漫的小灰灰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