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脏腑虚损,阴阳失调为冠心病的病变基础,防治应以补益脏腑,调节阴阳为主,其中又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的不同,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指导思想,罗教授提出春夏重在补气补阳,秋冬重在补阴补血。具体方法是:每年小暑起至大暑毕(即7月7日至8月6日)共30天,进服红参6 g,加三七3 g 10次,鹿茸3 g 5次,交替进行,隔天1次,研末冲服或泡茶饮用。红参、鹿茸为补气补阳的主药,佐以三七活血。待机体适应后可适当增量,体虚甚者,延长使用时间,从立春开始,并可适当加大剂量。每年小寒起至大寒毕(1月4日至2月3日),分别进食冬虫夏草10 g,燕窝10 g,鱼胶20 g,交替进行,隔天1次。体虚甚者,延长使用时间,从立秋开始,并适当加量。燕窝、鱼胶为补血益精的主药,尤其燕窝,能养阴润燥,益气补中,引火归源。其他时间可按1∶1∶1的比例适当服用红参、三七和西洋参。本疗法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人体顺应四时季节变化的特点。缘在春夏之时人体的阳气较旺盛,以升浮发散为主,易于耗损而动辄气短、自汗、疲乏、心慌心悸等,故需要及时补充阳气;另一方面顺应春夏阳气旺盛的季节特点,予以服食壮阳的药物,可达到两阳相旺的良好补益效果。而在秋冬季节,人体的阴气较为旺盛,以收敛封藏为主,但由于气候的寒冷,引动耗散人体的阴气,易致阴液枯涸,出现唇燥口干、皮肤干燥皲裂等现象,若顺应秋冬阴盛而补阴,则能收到两阴同求的良好补益效果。温补的药物大多温燥,燥热之品易耗伤人体的阴液,助长阴火内生,所以提倡冬季用性味较温和,又能补肺肾之阴的冬虫夏草,而不用鹿茸、附子等辛燥补阳之品,以免阳升风动,伤阴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