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医看炎症

[复制链接]
查看2036 | 回复7 | 2004-9-4 1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在西医中,动不动就老说这儿有炎症,那儿有炎症,肺炎、胃炎到处都可以发炎,但在中医理论中却没有对应炎症的理论。那么在中医中如何认识炎症呢?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我在网上讨论中医的理论问题的帖子已经蛮多了,可能很多网友都知道我讲述的中医原理和古典中医颇不相同,我管她叫++中医,这是现代中医理论的一种,发展到今天,++中医的理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中医已经和古典中医长得越来越不一样了,她的许多概念和术语既和西医很不相同,也和古典中医差异极大,很多概念你在书本上把所有的搜索引擎开开也找不到。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门学科成为科学,必须要表达准确,当现有的术语不能准确表达时,我当然要发明一些新的术语了。不过这样一来,我要把我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时,麻烦事就来了,我已经习惯了的那套术语,有很多大家闻所未闻,要让大家理解起来着实要费一番工夫,而我又不想故作高深。在以往的帖子里,我尽量地不使用新名词,如果实在无法避开,那就把这些名词的定义写出来,以免大家不理解。这在以前我把++中医的内容披露的比较少的时候,倒也没什么不可以,但现在我越来越难以凑合下去了,这一来是由于文章中用到的新概念越来越多,每次都加以解释会打断整个文章的思路,看起来文章很凌乱,二来是有些网友看过我的很多帖子,其中的很多概念在别的帖子里早解释过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解释,烦死了。所以这次我换一种写法,在文章中所用到的新概念、新术语的定义以及对一些问题的附加解释,我放在带括号的段落中,这类段落与正文独立列出,熟悉++中医一些思想的网友可以跳过这类段落,以免影响整个文章的思路。
    (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在加加中医或者叫++中医理论中,人体由5个系统全息胚构成,分别是经焦全息胚――包括所有组织液、细胞被和淋巴系统;动脉全息胚――由所有动脉血管组成;静脉全息胚――由所有静脉血管组成;神经全息胚――由外周神经组成;基位全息胚――除上述4个全息胚外身体其余的部分。这里全息胚是指可以和身体有对应关系的结构。基位全息胚由各种各样的细胞组成,基位全息胚中相对独立的部位的细胞群往往会构成另外一种全息胚――缩比全息胚,这种全息胚在针灸时产生的疗效可以和基位全息胚产生对应关系,出现头穴、胃穴等穴位。这是人体的基本结构。)
    首先我们注意到,所有的炎症都是外部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病毒等微生物,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外部的微生物看作是一种外部的应力,那么这些应力影响人体,就必须存在一个应力内化的过程,而且必须能够造成病灶处细胞出现附加应变,这当然意味这外部微生物都转化为了内邪,这是炎症反应的第一个条件。
    (在++中医里,一切能够影响人体生理活动的因素统统都叫“应力”,例如食物、氧气、电、磁、风、寒、暑、湿、燥、火、药物、神经递质等等都是应力。细胞对应力所产生的所有反应统统都叫“应变”,有时候细胞的应变是由于细胞内部的某种原因产生的,我把这种应变叫做附加应变。内邪是指实现了应力内化、并能引起细胞附加应变的应力。)
    炎症反应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对这种内邪产生反应。这是炎症类疾病有别于其他内邪导致的疾病的主要特征,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抗体的存在。
    描述炎症类疾病的规律,需要从++中医的感应流学说和调控流学说出发。在++中医的理论中,一个细胞产生的应变会对另外一个细胞的活动状态产生直接影响,这个影响过程被称为感应流,感应流根据信息论中信道的不同分为三类,分别是经络基感应流、血液基感应流和神经基感应流;人体有许多生理活动需要调节,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通过调控流来完成,人体内的调控流有5个,第一个是基位调控流,它确保了人体发育的完整性,第二个是经焦调控流,它保障每个细胞都处于受椌的物质环境条件中,第三个是物质调控流,它保障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能够到达身体各处,并清理其中的废物,第四个是腑器调控流,它能对腑器的活动作出调控,第五个是作动调控流,它控制着身体所有的平滑肌,使身体可以出现各种运动。
    当炎症出现时,身体的感应流和调控流都会导致身体出现异常的变化。
    先说感应流引起的变化吧。人体感应流有三种,分别是经络基感应流、血液基感应流和神经基感应流。
    经络基感应流是一种近距离作用的感应流,由于病灶处组织液的经络现象,病灶细胞会将附加应变通过经络传递给附近的细胞――这就是经络基感应流起作用的方式,导致病灶附近的细胞处于异常的内环境条件中,这些细胞通常会作出红肿、发热等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会促使病灶处温度升高,使外界的病原体处于不利的生存环境中;
    血液基感应流是一种远距离作用的感应流,它其实是把经络基感应流的作用点拉远了而已,病灶细胞的附加应力进入血液中,就可以通过血液基感应流远距离地传输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导致这些部位也出现保护性反应,脚趾头发炎,却会导致头部发热,就是血液基感应流的功劳。一般情况下,这种保护性反应总是表现为健康部位部分生理机能亢奋,比如会导致鼻腔内流清鼻涕,舌部各腺体分泌加快,导致口苦等。
    当内脏出现病变时,有时体表会出现牵扯性疼痛,其实此时皮肤并没有出现疾病,痛感是通过神经节从内脏投射到皮肤上的,这就是神经基感应流的一种作用方式。在++中医中,可以看到很多神经基感应流的实例,缩比全息胚的阿是穴现象就是另一种神经基感应流的实例。在炎症出现时,病灶处细胞通过神经基感应流同样会引起牵扯性疼痛现象,会引起阿是穴现象。
    感应流的影响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直接一些,调控流的变化就比较复杂了。人体内的调控流目前已经发现了五种,分别是基位调控流、经焦调控流、物质调控流、腑器调控流和作动调控流。
    任何一个调控流,都把人体分为调控结构和受椌结构两个部分,基位调控流调控结构是分泌生长因子的内分泌腺、胸腺、脾脏和红骨髓,受椌结构是基位全息胚;经焦调控流调控结构是分泌代谢因子的内分泌腺,受椌结构是经焦全息胚;物质调控流的调控结构是藏器,受椌结构为动脉全息胚和静脉全息胚;腑器调控流的调控结构是脑,受椌结构为神经全息胚+腑器;作动调控流的调控结构是脑,受椌结构为神经全息胚+基位全息胚。受椌结构受到调控结构的调节和控制。
    经过不管哪一种调控流所引起的疾病的症状,都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它总可以固定地按四个因素去进行分析。在病灶部位,调控流本身会出现异常的变化,这是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在非病灶部位,受感应流的影响,调控流所涉及的调控结构工作会发生异常,这种异常本身是需要注意的第二个因素;由于调控结构工作发生的异常,又会进一步导致与之相关、原本受到调控的其他部位发生二次症状,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三个因素;病灶部位本身参与人体的活动,正常情况下需要完成某些与调控流有关的机能,但由于这项正常机能已经无法正常完成,所导致的直接症状是第四个因素。我们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很八股地对各个调控流进行分析。
    谈到这里,我还不得不把++中医的功能态学说介绍给大家。人体功能态学说最早是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中医的功能态学说已经和最初的功能态学说大不相同了。考虑人体处于健康、无剧烈运动、无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时人体的生理活动,这时人体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被称为常态。当某个激活条件出现时,人体就会把一部分生理活动由常态转化为高度活动的状态,比如赛跑时腿部血液供应就会增大,炎症时免疫细胞的数量就会突然增加等。在人体进行生理调控中,涉及到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这个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包括能量资源,也包括信息资源,由于资源有限,人体在某一个时刻,只能保证有限种生理活动即那个高度活动状态的生理活动得到充分的资源享用,而其他的生理活动则相对处于抑制状态。这个得到资源保证的生理活动被称作焦点,++中医的人体功能态学说就认定,在某一段时间内,只能有有限个焦点在活动。人体内焦点的获得有两种情况,当激活条件出现时人体能够正常地将焦点赋予相应的生理活动,此时该焦点为实焦点,如果激活条件出现,而人体不能够将焦点赋予相应的生理活动,此时该焦点为虚焦点。
    在基位调控流中,炎症引起的直接后果是免疫系统开始出现免疫反应。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免疫系统是作为调节人体发育的一个重要器官发育起来的,在人体发育过程中,有时有些器官会在发育中自我消失掉,比如说尾巴,在胎儿期间,其实尾巴曾经出现过,但后来又自动消失了,在生物学中管这叫凋亡,免疫系统是适应这种凋亡现象进化起来的,它能攻击人体不需要的器官的细胞,使之凋亡。在人类,免疫系统已经非常发达,它不仅仅能够攻击人体自身的冗余细胞,还能攻击不属于人类的其他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由于病原体是微生物,它改变了病灶细胞的生理行为,理所当然地会遭到免疫系统的攻击。
    在++中医理论中,炎症的出现标志着免疫系统已经获得了焦点,但到底是实焦点还是虚焦点,中医诊断时必须加以判定,因为如果免疫系统获得的是实焦点,意味着人体的证为实证,如果免疫系统获得的是虚焦点,意味着人体的证为虚证。在中医中,实证、虚证在治疗上有极大的差异,人体的症状有也很大的差异。
    (++中医中,证是指人体内环境的变化类型。)
    先从实证谈起,这往往出现在疾病的初期,或者患者抵抗力很强的情况下。
    基位调控流,第一因素,在病灶部位基位调控流会引发病灶部位出现再生现象,此时在病灶部位会观察到病灶部位电位会升高,在疾病后期通常会观察到类似创伤的疤口恢复现象;第二因素,在非病灶部位免疫系统受到附加应力的激活而呈现免疫细胞快速增殖现象,在免疫系统以外的部位,实证状态下观察不到细胞的更新换代速度有多大的影响;第三因素,由于只有免疫系统起感应,免疫系统如何应对异常就成了一个问题,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不对正常部位造成影响,但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犯混的情形,会攻击正常部位,由此造成身体许多部位都疼痛不已;第四因素,基位调控流的调控结构是分泌生长因子的内分泌腺,受椌结构是基位全息胚,当发炎部位恰恰就是内分泌腺时,可以在血液中发现生长因子的浓度不正常,导致一段时间内人体发育不正常。不过一般实证的炎症反应病程较短,很难观察到发育不正常带来的影响。
    再来看经焦调控流。经焦调控流在人体中,与一种补泻机制相联系。基位全息胚中的细胞,需要从经焦全息胚中获得必要的营养和信息,同时又把自己的代谢产物排入经焦全息胚,因而基位全息胚与经焦全息胚之间存在一个代谢物质的循环圈,经焦调控流可以通过补泻的方式来对这个循环圈进行调节,所谓的补,就是促使经焦全息胚处于贮存物质和能量的状态,泻就是使经焦全息胚处于向外界排出物质和能量的状态,一般来说,经焦全息胚能够贮存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有:1.水分;2.营分,包括各种营养物质;3.气分,包括氧气的供给;4.血分,包括淋巴系统中的各种血细胞,等等。
    经焦调控流通过这种方法来调节基位全息胚是处于富物质状态还是贫物质状态,细胞对于环境很敏感,在富物质状态与贫物质状态其生理活动的规律完全不一样。
    由于现代生理学对经焦全息胚的研究一直不怎么重视,而且从显微镜下看不到这个全息胚的存在,所以对经焦调控流的研究比较困难,很缺乏实证方面的资料,目前我对这方面的研究差不多都是从症状中反推过来的,有时难免有认识不确切的地方。
    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规律:在实证的条件下,应该用经焦调控流把病灶处的经焦全息胚部位调节到泻的状态下,此时最有利于抑制内邪。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说明在实证时,病灶处的细胞总是处于补的状态。在对经络现象的观察中,也发现感传信号会聚集病灶部位的现象,证实病灶处于补的状态确有其事,即在炎症反应中病灶总是加速经焦全息胚中贮存物质的消耗,并阻止经络的正常运行。这是经焦调控流症状的第一因素。
    对于第二因素,目前看来,实证条件下病灶细胞的附加应力对经焦全息胚的正常部位不产生多大影响,当然第三因素也就同时不存在了。对于第四因素,经焦调控流的调控结构是内分泌腺,如果病灶恰好在此部位,会导致代谢因子分泌不正常,此时会造成身体有些部位的补泻情况发生变化。
    对中医有所了解的同志会看到中医中有脾、肾、心等这样的说法,这些藏器其实来源于物质调控流。
    当一组物质在动脉全息胚中随着动脉血流动时,会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中,或者说进入经焦全息胚,而经焦全息胚也会将自身的一些物质透过毛细血管送入到血液中,形成静脉血,进入静脉全息胚,这个过程我称之为归经过程。在人体中,血液中的物质通过动脉血→归经过程→静脉血→藏器处理→动脉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质流循环圈。
    那么藏器有哪些呢?有以下一些:
    1.肾藏,包括肾脏。肾过滤了静脉血液中的一部分杂质,把废物变成了尿液;
    2.肺藏,包括肺脏。肺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置换为氧气,形成血红蛋白;
    3.肝藏,包括肝脏。肝脏把静脉血中的一些毒素分解,补充一些营养物质,并具有一定的调节血量的机能;
    4.脾藏,包括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给静脉血中补充了许多营养物质;
    5.心藏,包括心脏。心为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提供了动力。
    在++中医中,藏器就是古典中医中“藏器”的对应器官。在物质调控流中,调控结构就是藏器,而受椌结构为静脉全息胚、动脉全息胚,调控对象是静脉全息胚、动脉全息胚中的血液。
    我们仍然按八股程序来分析发炎时物质调控流的变化规律。
    第一因素,病灶处物质调控流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缺乏证据资料,由于该处经焦全息胚处于补的状态,物质调控流可能会加速供给。
    第二因素,病灶以外部位物质调控流,由于血液基感应流的影响,藏器细胞也会发生保护性反应,这势必藏器功能的正常实现,导致一些异常现象,在脉诊中就能观察到心脏所出现的反应。
    第三因素,藏器细胞发生的保护性反应对身体造成的影响,这种反应确实存在,由于这种反应来源于病灶细胞的附加应变,因而它与内邪的种类有关,与病灶的部位以及具体是哪一种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病变无关。总之,物质调控流的变化以及所引起的症状可以按内邪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中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对这种变化进行了大量的总结,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证型,在中医的很多书籍里都有这些证型的分类,那种看见炎字立即就清热解毒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第四因素,如果炎症出现在调控结构,也就是藏器上,出现什么肝炎、肺炎、胃炎之类的疾病,从症状上看,对应藏器器官生理机能会立即受到影响,几乎是立杆见影。一个藏器出现病变,同样由于内邪的影响,会导致另外几个藏器出现保护性反应,因此这种类型的病变其症状由两种类型组成:本藏器生理病变引起的症状,以及另外几个藏器调控流异常引起的症状。医生们需要注意了,按照中医的原则,此时判断疾病的证型,需要从其他藏器引起的症状来判断,千万不要被本藏器的症状所迷惑了,而且用汤液治疗时也不要从本藏器入手,而应该从其他藏器入手,比如治疗肝炎,有时应该从治疗脾藏入手。中医有她自身的治疗规律,千万不要被西医考虑问题的方式给困死了。
    谈完了藏器再来谈腑器。我把与外界物质有直接接触的细胞称之为腑器细胞,包括有:皮肤系统的表皮,肺部与空气接触的细胞(含肺泡),耳道、阴道、子宫内表面细胞,鼻腔、口腔、唇部、舌、呼吸道等的表面细胞,从咽部直至肛门的消化、排泄系统中与食物和排泄物接触的表面细胞,以及眼睛。
    腑器细胞都可以和外界直接交流物质,通常会排出水分,有时还会排出一些酶和盐分,并可以吸收一些物质。按解剖部位划分,腑器分为口鼻腔腑器、肺腑器、消化腑器、皮肤腑器、眼腑器等等,除皮肤腑器外,其他腑器都形成一种种的空腔结构,并通过腑器细胞的吸收/排出功能维持空腔结构的环境稳定性,这种空腔内环境一般包括微生物环境、酸碱环境等等,但不同的腑器的腑器细胞吸收/排出功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各腑器的空腔内环境也各有差异。
    人体对腑器细胞的调控非常奇特,神经系统通过外分泌腺分泌一些水分、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空腔的内环境,同时调节腑器细胞的活动状态,因此这个调控流的调控结构是脑,受椌结构是腑器细胞+神经全息胚,调控响应部位即调控对象是腑器细胞中的外分泌腺,我称之为腑器调控流。
    我把皮肤腑器叫做表部,把从口腔、消化道直到肛门这段和消化有关的腑器称为里部,把其他部分的腑器称为间部。腑器调控流在表部进行调控时,主要手段是发汗,而在里部和间部主要是分泌津液。神经系统调控时,是依据什么来决定发汗还是不发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出乎大家意料,神经系统并不是根据体温来决定发汗与否,在发炎的时候,体温可以很高,但却可以一直不发汗,而在心情紧张的时候,即使体温很低,也能发汗,测谎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开发出来的。很直接的一个想法,是认为人体内部有内热应力和内寒应力,如果内热应力出现就会使神经系统有发热的感觉,内寒应力出现就会使神经系统有发冷的感觉,内热应力足够大时就会导致发汗。我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把内热、内寒应力与细胞的能级学说联系在一起,不过这个话题与今天的话题无关,不仔细展开讨论了,只是需要说明,内热、内寒应力取决于细胞生理活动的快慢,而与温度无必然的联系,当然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一般会对细胞生理活动的快慢有影响,从而导致寒热与温度有相关性。另外内热应力与热邪是两个概念,如果内热应力是附加应力引起来的,那就是热邪,否则就只是一般的应力,内寒应力与寒邪也一样。
    我们继续按八股格式来分析腑器调控流在炎症出现后的表现。
    第一因素,病灶处细胞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可以会出现热邪或寒邪,在发病的时候,人体经常会有身上发冷、即使体温很高也不出汗的现象,这种情况被称为伤寒,如果身上有燥热的感觉,则称之为伤温。需要注意,伤寒和伤热完全取决于患者的感觉,不能从体温来判断。有些疾病,患者既不会有发冷的感觉,也不会有发热的感觉,被称为平证。对炎症来说,伤寒、伤热和平证都可能会出现。
    在古典中医中,也有伤寒的概念,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医的伤寒与古典中医的狭义伤寒是同一个概念。++中医中的伤热来源于古典中医中的温病,但温病不要求人体必须有发热的感觉,实际上包含伤热和平证两种情况。
    病灶的部位也对寒热的感觉有影响。神经系统对身体进行控制时,采用分片包干的办法,寒热的感觉区域并不局限在区区腑器这个范围内,由于神经全息胚与基位全息胚有一一对应关系,身体所有部位的病变都可以触发神经系统出现伤寒、伤热或平证的感觉,但腑器调控流能够调控的部位只能是腑器中的外分泌腺,因此即使是其他部位出现的病症,症状也能体现在腑器上,导致腑器出现例如不发汗或津液枯竭等异常现象。如果症状出现在表部,这样的证被称为表证,症状出现在里部则称此证为里证,出现在间部称为间证。表证和里证比较常见,间证会在肺部的症状中观察到,在妇科病中也可以见到,阴道会出现空腔内环境异常现象。
    第二因素,病灶外的细胞对腑器调控流的影响,目前看来没有影响。病灶细胞的附加应变传及身体的其他细胞,这种应变虽然会引起体温升高、免疫系统激活等现象,但看来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细胞对不正常的人体内环境作出的反应,神经系统对这种正常细胞的反应似乎没有寒热的感觉。
    第二因素结论为无,那么第三因素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第四因素,如果是脑部各神经中枢自己发生了炎症,那又如何呢?这个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我在脑科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缺乏一些,如果哪位先生或女士在这方面知识丰富,请对此类疾病产生的症状予以分析,我将非常感谢。
    基位调控流、经焦调控流、物质调控流和腑器调控流其实都是调节人体内环境而发育起来的调控流,人体还有为实现某些机能发育起来的调控流,主要是作动调控流。
    作动调控流调节人体各平滑肌的运动,由此造成人体的各种运动,其调控结构是脑,受椌结构是基位全息胚+神经全息胚,但和腑器调控流相似,虽然作动调控流的感觉机能遍布全身,但其调控响应部位其实局限在基位全息胚中的平滑肌。
    在病灶处,由于作动调控流的影响,人体会感到病灶有疼痛、酸、麻、胀等感觉,但在实证条件下,人体作动调控流仍然可以获得运动的焦点,应该不会对身体的活动产生太大的影响。
    作动调控流不直接对人体内环境产生影响,在运动中会观察到血液分布发生改变,那主要是通过功能态引起来的,作动调控流可以通过功能态的焦点来调节人体物质分布。
    除了炎症引起的上述症状以外,由于病灶肿胀会压迫神经和血管,也能产生一些附加的症状。
    我现在把炎症引起的症状总结一下。
    当病灶出现后,会通过种种途径引起人体出现的主要症状可以通过对流的分析获得:
    经络基感应流:病灶处发热、红肿;
    血液基感应流:健康部位发热,部分生理机能亢奋,如流清鼻涕、口苦等;
    神经基感应流:皮肤系统出现牵扯性投射;各缩比全息胚出现阿是穴现象;
    基位调控流:病灶处出现再生现象;病位处免疫系统出现免疫细胞激增现象;
    经焦调控流:病灶部位会加速经焦全息胚中储存物质的消耗;经络运行在病灶处受阻;
    物质调控流:病位与病灶分离,病位证包括心藏证/脾藏证/肝藏证/肺藏证/肾藏证,病性证包括风邪证/湿邪证/寒邪证/热邪证/燥邪证等;
    腑器调控流:病位与病灶分离,病位证包括表证/间证/里证,病性证包括伤寒证/平证/伤热证。
    上面所谈的是实证情况下人体所能呈现出的症状,虚证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但虚证中辨别内邪所引起的各种证的方法和实证时的方法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在虚证条件下,由于人体自身方面的问题,比如失血、缺乏营养等,会导致人体的焦点不能变成实焦点,也就是说不能正常地完成人体功能态之间的转换,因而虚证是人体功能态障碍引起的疾病,它和外感内邪引起的疾病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虚证条件下炎症的症状是功能态障碍疾病引起的症状与外感内邪引起的症状叠加而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复合症状。当然,虚证与实证治疗原则有很大的差异,虚证要先扶正后祛邪,即先治疗功能态障碍疾病后治疗内邪疾病,而实证则相反。
    对虚证的研究目前还在进行当中,有很多问题我还没有研究清楚,所以这里我不谈论虚证的规律了。
    炎症的另外一个规律是具有传变特征,在《黄帝内经》认为一天一传,《伤寒论》中常常提到二三日一传,在中医临床中也可以观察到大量的传变现象。传变有三种情形:病灶发生迁移,称为传灶;内邪发生变性,称为传经;功能态中的焦点由实焦点转为虚焦点,称为传焦。传变的一些规律古典中医中总结的比较多,了解传变的规律有助于对疾病的治疗,如果预知要传变的藏器,可以预先加以防止,这也是治病的一招。《伤寒论》中大量谈到了传变,其中包括吃错了药时的传变,建议大家多看看。
    本想简单写点就算了,没想到越写越长,收不住了。++中医的理论我还在研究中,这是一个有蓬勃活力的理论,但一直以来都是我在孤军奋战。这篇文章我用++中医的理论来解析一个大家比较熟悉、也很实用的话题,我不清楚把中医发展成这种模样大家是否能够接受,但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能听到你的声音,支持或者反对的意见我都欢迎。

参考文献:
1《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框架》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0&show=150
2《气功理论》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4&show=275
3《疾病的分类》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843
4《走下神坛的经络》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55&show=150
5《解放中医的生产力》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72&show=75
6《人体针灸效应》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129&show=0
7《药物的使用》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03&show=25
8《人体营养物质流》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47&show=100
9《人体物质流的归经理论》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62&show=25
10《中医的寒热》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87&show=25
11《中药疗效的秘密》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14&show=0
12《加加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34&show=25
13《中医内邪学说》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1&topic=73&show=0
[/watermark]
王不留行 | 2004-9-6 09: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看炎症

下面引用由飞龙戏水2004/09/04 11:44am 发表的内容:
首先我们注意到,所有的炎症都是外部微生物因素引起的,
这句话不对,炎症并不是都由外部微生物引起,临床上无菌性炎症是很常见的!!
飞龙戏水 | 2004-9-7 09: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看炎症

    免疫系统对疾病的反应,通常都立足于敌我识别机制上,它有时候会误判,即使出现这种情况出现,它也是把受攻击的细胞当作受微生物感染的细胞来同等对待。
    我这里的调控系统其实就是控制论中的反馈控制系统,我现在在想,我手上的这套理论是不是就是你想要的那套理论?
王不留行 | 2004-9-7 12: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看炎症

下面引用由飞龙戏水2004/09/07 09:27am 发表的内容:
免疫系统对疾病的反应,通常都立足于敌我识别机制上,它有时候会误判,即使出现这种情况出现,它也是把受攻击的细胞当作受微生物感染的细胞来同等对待。
    我这里的调控系统其实就是控制论中的反馈控制系统, ...
免疫的作用不只是免疫防御,还有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等,从广义免疫来说,免疫的作用就更多了,免疫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调控系统之一,功能非常复杂,很多规律现在也还没有认识清楚
你我的探索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在读您的营养流说法的时候就感觉到了,我曾跟了一贴,在《内经》中,这是以“营”循行的样式描述的,但是,说实话,你手上的这套理论和我想要的还差得老远,也许我们想要的都还在于未来的某个地方,我们都不过是向着它而不断努力的两个探索者而已!呵呵!
飞龙戏水 | 2004-9-7 17: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看炎症

    我始终不明白你的广义免疫是什么意思。我猜测你的含义是只要是有纠偏的机能都叫免疫,但这只是猜测而已。
    我希望能把中医数千年总结的规律别有遗漏,虚实、寒热、经络、穴位、归经等等这些规律我都设法继承了下来,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把营卫学说放在什么位置,我很想问你:撇开一切经典和猜测,你能不能从临床的观察出发,证明一下营卫学说确实有用。如果你真的能证明有用,我就需要考虑如何吸纳营卫学说的问题了。
    哈哈哈哈,我老觉得,如果你我都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就一定能交汇到一起。
王不留行 | 2004-9-8 19: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看炎症

下面引用由飞龙戏水2004/09/07 05:41pm 发表的内容:
我始终不明白你的广义免疫是什么意思。我猜测你的含义是只要是有纠偏的机能都叫免疫,但这只是猜测而已。
   我希望能把中医数千年总结的规律别有遗漏,虚实、寒热、经络、穴位、归经等等这些规律我都设法继承了下来,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把营卫学说放在什么位置,我很想问你:撇开一切经典和猜测,你能不能从临床的观察出发,证明一下营卫学说确实有用。如果你真的能证明有用,我就需要考虑如何吸纳营卫学说的问题了。
   哈哈哈哈,我老觉得,如果你我都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就一定能交汇到一起。
所谓广义免疫,是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免疫,在我看来,至少应该包括西医的免疫、炎症和出凝血系统等,您还说过:免疫系统是作为调节人体发育的一个重要器官发育起来的,对这句话我部分赞同,也保留自己的看法,虽然总的思路是有,但具体的细节还是有很多需要讨论的地方,现在我还不愿意下这样完全肯定地判断,我感觉免疫还是从一个防御和维护、修复这方面去把握,如果如您所说把发育也作为免疫的功能,那么生长激素也要从内分泌中划出来,这样做合不合适,还需要仔细的斟酌,当然我自己的想法是把这些要从营卫的角度重新划分,但具体怎么分,我还没有考虑好!!
营卫的矛盾斗争是临床和疾病的事实,这不需要依靠经典来支撑,更不是来源于猜测,它存在于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疾病共性的东西,古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这是非常可贵的,虽然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人对营卫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认识层次上,比较笼统,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可是已经认识到的这些我们要继承下来,认识不准确的也可以沿着内经的探索道路继续走下去,让它进一步精确,我们现在所处的条件,所拥有的东西比《内经》的先人们好得多了!
你说你是研究科学的,但我感觉你可能不是搞医的,如果你是研究医学的,你应该能够体会这一点,因为全息论和系统论之间,方法上的隔阂不大,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天王星 | 2012-6-27 07: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cj雪上一支蒿 | 2012-6-30 09: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多谢指点!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