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脏脏演化律

[复制链接]
查看1832 | 回复2 | 2006-5-13 13: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论脏腑原旨
一桩爱情结出果实,比35亿年的生命演化史,快速得让你吃惊。一个精子,勇敢地扑向比它大85000倍的卵子,攻城略地,终有收获:产生受精卵。受精卵,又老实巴交按照中国人发明的三才,以“一源三岐”方式产生“三胚层”胚胎;然后又按照中国人发明的五行,以“一源五岐”,产生五脏、五腑、五骨序列、五指、五官,等等。给脏腑起个漂亮的名字,不比给自己的宝宝起个名字更省心。脏腑成长的故事,就是它被传统文化娇生惯养的故事。
一.脏腑演化进行时
如果从原子或分子层上看,人体的脏腑,与一个西瓜、一枝月季花或一团泥土,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但当它们成为构成生命的材料时,就立即变得生龙活虎,灵气十足地弹起“生命的瑟琶”。演化,是宇宙或生命永不疲倦的出神入化。《说文》 :“演,长流也。故为长远之流。周语曰,水土气通为演”,比喻象水一样长流不止。“化,教行也”,指自然界的变化。《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远。” 演化,对于生命就是根据必然的规律演变出必然的形体结构。
理、数、象,中医三大研究范畴。一串脏腑演化,就是一串数字演化。一本《说文》,对数的解释相当精彩[2]: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二,地之数也。
三,天、地、人之道也。
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
七,阳之正也。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九,阳之变也。
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为南北,则中央四方备矣。
其中,一,二,三,五,是它最喜爱的演化基数选项,详辩如下:
1.一,大中华第一序数
《说文》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一”的意义很多。(1)一,最小正整数:《玉篇·一部》:“一,王弼曰:一,数之始也。” (2)全,满:《左传·宣公十四年》:“谋人,人亦谋已;一国谋之,何以不亡?” (3)相同,一样:宋代政治大家王安石,在《非礼之礼》有:“夫天下之事,其为变岂一乎哉?” (4)一,纯正:《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 (5)专一:《淮南子·诠言》:“贾多端则贫,工多技则穷,心不一也。(6)少许:清代,俞樾《诸子平议·淮南内篇二》有:“古人之言,凡至少者以一言之。” (7)统一,归一:《新语·明诫》:“同好恶,一风俗。” (8)古代哲学概念:A·万物的本源,为“道”:《庄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韩非子·扬权》:“道无双,故曰一。” B·由道派生的浑沌之气:《列子·天瑞》:“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 (9)指自身:《老子·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结论:一,在脏腑演化中,代表高度统一的精气物质。是演化之本源。反映着任何相对独立器官,同源演化。如一个细胞、一个心、一个胃、一块子骨、相对独立的上肢骨等等,都是同源“一”的演化。“一”与“太极”等价。如受精卵,是唯一的脏腑演化母基,它内含同源精气,是演化生命新个体的“太极”或“一元精气”。
什么是太极?《说文》:“极,栋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极,凡至高至远皆谓之极”。《玉篇》:“极,尽也。” 极的原始本意,指“屋脊之栋也”,引申为一个物质演化系的“尽头、最根本的基态”。太极,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时空概念,指演化系演化的尽头、始点。如宇宙演化的“奇点”。我们完全灵活理解它,认为每个自组织物质系,都有一个演化始点之“太极”。如同一棵植物,演化于一个太极“种子”。
“太极”不等于“无极”。无极者,没有疆域之混沌元气也;太极者,已有疆域之混沌元气也。只所以叫太极,因为它处处高度统一,高度归“元”,所以才称之为太(大),称为太极。
太极处处极性相等,包含阴阳但表现不出阴阳的差别。阴阳潜在而不显,故属性处处相等。正象原始的太阳系,一团有边界的氢气云,是一个一体之“太极”。它从无边界的原始星云(无极)中脱颖而出。故有“无极”生“太极”之说。因为“道”生“一”,所以,“无极”等于“道”;“太极”等于“一”。
2.二,象地之数
《说文》有:“二,地之数也。从偶一”。(1)数词或序数:《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并列:《史记·淮阴候列专》 :“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3)两样;不同:《荀子·富国》:“故曰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4)古代哲学用语,指天、地,阴阳范畴:《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处的二,可指天、地,或阴阳。汉代,刘向《说苑·辨物》:“夫占变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阴阳之数也。” (5)古人认为偶数属阴,以“二”指地数之始,或指卦中的阴爻,或与君对待的臣道等:《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孔颖达疏:“此言天地阴阳自然奇偶之数也。” [3] 《汉书·律历志上》:“地之数始于二,终于三十。” 明代张居正,在其著的《辛未会试程策》一书,对二、五之数,作了简单的比较:“二,言所为;五,不言所为。二,臣道也,以任事为忠;五,君道也,以任人为大。二胜其任,则五可无为。”
所以,二,偶数,代表同源精气,演化出阴阳两种精气。三才代表“天、地、人”。天为奇数,为一;地为偶数,为二;人为中和或冲和之气,为三。天为无形,故为阳为奇;地为有形,故为阴为偶。天一化奇,地二成偶。天无形内空,故成腑,地有形内实,故成脏。腑多呈奇数而存在,如一个胆、一个胃等;脏多呈偶数而存在,如左肺、右肺;左肾、右肾等。
呈奇数者多活泼;呈偶数者多稳定。如元素外围电子,1比2活泼;6比3稳定。正如,青青年少,孤身只影,想呼朋唤友(活泼);恩爱夫妻,成双结对,要相依为命(稳定)。
3.三,气之初化也
三,《说文》说:“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1)数词,三倍:(2)终:汉代,杨雄《太玄·进》:“三岁不还”。李贤,注释:“三者,数之小终,言深也。” (3)指天、地、人:《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平之以六。” (4)指君、父、师:《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5)古代哲学用语:指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又称冲气。它由天、地交感而产生的。《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三才: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汉代,王符《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三生万物”,就是同源精气,在演化出阴阳二气、中轴之气的“一岐三源”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演化出生命万类、宇宙万物。三才,是同源精气之初化。天、地二气,激烈交感、磨荡,产生出中间态的“冲气”或“中气”,由中气再化生生万类。言“冲气”者,即言“中气”。因生命是天、地二气相荡、相冲所产生的中介(中间)之气演化而来,是相冲之气“和”或“合”的结果,故有“冲气以为和”之说。
4.五,气之大化也
《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1)交午,纵横交错: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三》:“古篆五字为×,象阴阳交×之义,午字亦取此义。” (2)数词:《易·系辞上》:“天数五,地数五。” 南朝文艺批评大家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宗经》有:“致化归一,分教斯五。”(3)五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4)五行:《国语·晋语一》:“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后汉书·郎头传》:“臣闻天道不还,三五复反。”李贤注解说:“《春秋合诚图》曰:‘至道不还,三五而反。’宋均注云:‘三,三正也。五,五行也。三正五行,五者改代之际会也。’” (5)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诗·召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东。”
可以说,五行,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构织了灿烂的语言内容。如,五常,亦叫五性,如班固《白虎通·性情》有:“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  
五孝:庄、忠、敬、笃、勇。《吕氏春秋·孝行》:“居处不荘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 
五种品德:温、良、恭、俭、让,如《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五种情志:喜、怒、欲、惧、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
对于脏腑演化,五行,对应于同源精气“一元五岐”的脏腑属性演化。《素问·宣明五气论》:“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五脏、五腑属性,与五行高度统一,是天、地阴阳之气按照严格的数术,合和而成。如《易·系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二.五脏求源
五脏,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打着五行的烙印[4]。
1.胰
胰在中医界向来不讨好,几千年没混上个名份。它的独立个性与生理功能,被脾生吞活剥了。最邪的是,中医炮制了功能“脾”概念,一网打尽满河鱼,将消化道“脾而概之”。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实,真正的脾是淋巴器官,从原始消化管上皮演化而来,却背经判道,投靠循环系统。而不象胰,拚了命为消化道“兢兢业业”,但劳而无名。文献中,胰的含义有三:
(1)夹脊肉:《广韵·脂韵》:“胰,夹脊肉也。”
(2)人与高等动物腺体之一,在胃的后下方,形状象牛舌。能分泌胰液,助消化,又能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也称胰腺,旧称膵脏。《格物粗谈·饮食》:“火腿用豬胰两个煮,油尽去。”
(3)指猪两个肾脏之间的脂肪。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豕》:“音夷。亦作胰。一名肾脂。生两肾之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
笔者在发现脏腑演化律后,认为胰与肝一样,共用一个胆总管,是成对的腺体器官,产生消化液入肠,在五行属火,而肝属木。肝、胰共主升势。中医应该脾、胰分论,突出胰脏作用。
2.肾
中医的肾也够邪门的,一箭双雕:内肾、外肾。内肾,即现代医学认可的泌尿之肾;外肾,指主生殖之用的男子睾丸(腹腔外),女子卵巢(腹腔内)。
(1)人与高等动物的泌尿器官,俗称腰子,左右各一。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中医五脏之一。《说文·肉部》载有:“肾,水藏。” 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在《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中写道:“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
(2)坚固:《尔雅·释亲》:“肾,坚也。”
(3)睾丸为肾或外肾:宋慈《洗冤录· 疑难杂说》:“更验肾囊两子。”
因此,中医肾,有二层含义:泌尿器官之“肾” ;生殖腺之“外肾”。它是包括肾与生殖腺体在内的摸拟脏概念。生殖腺体,内在结构为实,符合脏的定义,所以应该属脏,归于奇恒之脏范畴,与内源性五脏、五腑不同。生殖腺,就是传统中医认为的外肾,在男子为睾丸,女子应该是卵巢。主前、后两便。
3.肝
肝,人体最任劳任怨的脏,“疲极之本”也:
(1)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体。具有储存、合成、分泌、解毒和防御作用。《说文·肉部》:“肝,木藏也。从肉,干声”。《释名·释形体》:“肝,干也。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也。:”
(2)指人的内心:汉玉粲《七哀诗二首》之一:“悟彼下泉人,喟外伤心肝”。
肝,在人体偏右演化,受情志影响较其它脏明显。《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内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将军多脾气暴躁,而“怒则气上”,“怒则伤肝”。
中医认为,主神志的脏腑,多为肝与心包。二者为厥阴之脏。肝的什么德性,让它与五行之“木”相配偶?是由于它读“干”。干者,边也。《国风·魏风》的《伐檀》诗中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干,在此通“岸”,引伸为“边”。肝,在腹腔中处于最右之“岸”之“边”,所以才叫干。《说文》:“干,犯也”。大怒则肝区不舒,故“犯也”。将军之烈性,多有所犯也。
4.脾
“你真是好脾气”,说明脾产“气”,脾气,指性情。实际真正的脾,是淋巴器官,不但不产气,而且成年人的脾还有破血的坏毛病。几千年的中医脾,都成了无所不包的神话,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脾,哪有这么大本领?读音不同,“脾气”不同:
(1)pí,脾脏,内脏之一。在胃的左侧,有制造新血球、破坏老血球,调节血量,产生淋巴液、抗体。《说文·肉部》:“脾,土藏也”。《释名·释形体》:“脾,裨也。在胃下,裨补助胃气,主化谷也。”
(2)pái用同“牌”。清代李鱼《比目鱼·改生》:“曲子是烂熟的,只有脾名记不得。”
(3)bì同“髀”,大腿。《集韵·荠韵》:“髀,股也。或作脾。”
(4)pì盛肥。《集韵》:“脾,盛肥也。”
古人认为的脾,可能就是胰。如“在胃下,裨补助胃气,主化谷也。”而真实的脾脏,是淋巴器官,并无化谷助消化作用。脾,在循环系统,而胰在消化系统。所以,脾胰分论,现代中医不能再装糊涂。而真正意义上的脾,是由体内“成脏精气”的中心“太极”部分演化而来,在五行属“土”。
5.肺
肺是动物最后一个器官杰作。它仿五行而造出五叶,与心“联盟”共主气血。
(1)读fèi,肺,五脏之一,为呼吸器官。《说文·肉部》:“肺,金藏也。”
(2)通柿:木屑。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有:“肺,假借为柿。” 《说文》:“朴,木皮也;柿,削木札朴也,作肺者假借字耳……言已为帝室微末之亲,如木皮之託于木也”。唐代颜师古,注解说:“肺,斫木札也。喻其轻薄,附著大材也。”
因其轻薄,故“治上焦如举,非轻不用”,用药要轻清;因其附着大材而成器,所以,它辅助心,为“相辅之官”,而心是“君主之官”。心、肺,君臣相称。
(3)读Pèi,肺肺:茂盛状,指植物长得很旺盛。《诗·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所以,肺,因其高位肃降故五行属金(上位之脏以降为用);因其辅佐心而共主气血,为相辅之官;其轻薄之性,决定了用药的轻清与灵巧及其宣发功能。宣肺发汗之药,多入肺经而顺从其轻清之性(宣发)。而利尿之药多顺其肃降之性(肃降)。
四.五腑溯源
一阴配一阳,自然界铁律。五脏,下嫁给五腑:肠、膀胱、胆、胃、心。
   五脏,实心实意(内实)的五类俊姑娘;五腑,虚情假意(内虚)的五个狡儿郎。脏,内在实;腑,内在虚。
1.肠
   “肠者,长也”。动物在体内中轴,演化出最能“消谷善饥”的消化器官。肠的意义如下:
(1)消化器官:呈空腔状,符合腑的定义。《说文》:“肠,大小肠也。从肉,易部”。汉,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肠以阴阳对待演化出大肠,主水液吸收;小肠,主营养吸收。
(2)内心,情怀:唐,白居易《登西楼忆行简》:“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3)动物肠制品,如香肠,小孩子最喜爱的食物。
(4)腓肠,小腿肚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孤儿行》:“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
   (5)详:《广雅·释亲》:“肠,说也”。
   所以,肠,是内在的、长条状的、对饮食物消化最详细的器官。且最易受到情感影响。
肠,与胰直接相表里;与肝间接相表里。肝、胰分泌的消化液,都下纳于肠。传统中医脾虚症状“腹胀、腹疼、纳呆(食差),大便溏泻”,实际就是肠道之病。只是脾概念的宽泛性,将肠的功能让脾给“大包干”了。
至于肠与情志的关系。英国伦敦大学的戴维· 温格特研究发现,1000亿个神经细胞,潜藏在肠胃等消化系统。他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神经元胃肠学科”。并戏称胃肠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或“腹脑”。“腹脑是原始的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只在物种进化的最初阶段出现过。” [5]
中医认为,内脏主神志有科学论据。如“心知肚明”、“心中有数”。此处的心,可认为是内在脏腑,而不专指心。
2.膀胱
膀,《说文》中有“膀,胁也。”。其实,“膀”字在汉语中含义多多。
(1)读páng,膀胱,人或高等动物体内暂存尿的器官;胁。
(2)读pāng,浮肿,如膀肿。如《集韵·唐韵》有:“膀,胀肿也”。
(3)读 bǎng,膀子,肩膀。如膀阔腰圆。《水浒全传》:“众人看徐宁时,果是一表好人才,六尺五六长身体……十分腰围膀阔”。
(4)读bàng:吊膀子。方言“调情”。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闲天的范围也并不小,谈旱灾,谈求雨,谈吊膀子”。
(5)读pǎng:方言,牲畜的大腿。李劼人《大波》第二部分第六章:“中席又名肉八碗,大抵红肉、烧白、膀、笋子、海带汤之类的莱肴。”
膀胱,从肛道演生而来,最后,作了肾的俘虏,成了肾的下游“水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3.胆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一位公正无私的铁包公。
(1)tán 胆口脂泽,《广韵·寒韵》:“胆,胆口脂泽”。
(2) tǎn  同“膻”(袒),袒露。《广韵·缓韵》:“膻,《说文》:‘肉膻也’”。
(3)dá  《集韵》当切割,入曷端。
(4)dǎn 同“膽”。《正字通·肉部》:“俗以胆为膽”。清,胡式钰《语宝》:“胆欲大,心欲小”。
4.胃
有个好胃口,你八辈子修了福。《说文》:“谷府也。从肉,象形”。
(1)消化器官之一。牛有四个胃,鸽子有两个胃。而人有一个胃,而且还常闹脾气,伤你胃口。
(2)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在三颗。《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
(3)通谓:《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道经》:“两者同出,异名同胃”。
5.心
心,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娇惯与宠爱得不成样子,并驾到了皇帝的宝座,并加上了龙袍(心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其实,它是生命体内演化出的最后一个空腔之腑,而不是实体之脏。
(1)心,内脏之一:《说文·心部》:“心,人以。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
(2)古代以为思维器官,故沿用为脑的代称:《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3)内心: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三十二:“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4)思想,心思:《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5)心性,性情:《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6)品行。如好心人。
(7)胸:《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8)植物的花蕊,苗尖:《齐民要述·黍穄》:“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
(9)古代哲学名词,指人的主观意识,唯心主义哲学,把心看作是世界本体。宋,程颐《遗书二上》:“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宋,陆九渊《杂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0)佛教名词:指一切精神现象,与“色”相对。如三界唯心,一心三观。《俱舍论》卷四:“心,意、识体一。”还比喻事物的要旨,核心。
(11)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宿七的第五宿,有星三颗。《史记·天官书》:“柬官苍龙,房、心。”
本书作者,认为心,只是普通的一员,符合统一的脏腑命名原则,是一个腑,而不是个脏。是脏是腑,有严格的定义依据,与器官本身重要与否无一丝关系。
四.脑司令的故事
好象中医,特别冷淡脑器官的作用,数千年都懒得轻描淡写。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腑”,王清任、汪昂等,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脑的地位,在中医界混得轻如鸿毛,一个独裁的“君主之官”的心,将脑的功劳给“君主”了。而五脏神的观点,又让五脏这“五朵金花”,将脑功能瓜分得只剩下光杆司令了。总之,没有哪门子医学,能比中医,更蔑视脑司令了。只有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新陆教授,专门写了本《脑血辩证》,算是没让中医界老脸丢到太跌份的水平。一门如此忽视脑的医学,它能科学到哪里去?
其实,阴阳交感、阴阳实质的最终解答,没有脑实质的研究,是万万不可能的。将脑独立化,提出“脑脏”说,是笔者的心愿一桩。脑的文献检索如下:
(1)脑髓,大脑:《玉篇·肉篇》:“脑,头脑也。”
(2)头部:唐,杜甫《画鹘行》:“侧为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3)物体的中心部分:元,杨瑀《山居新话》:“余家人病虐,邻家有藏雷斧者,借授病人禳之,其斧若石,如斧状,脑差薄而无孔。”
(4)指白色如脑状或脑髓的物质。如豆腐脑。
脑,三才学说认为,它是“精、气、神”中,与“神”对应的演化器官。它内在充实,所以符合脏的定义,为奇恒之脏。由胚胎三胚层的外胚层产生,在五序脊椎骨中(尾椎、骶椎、腰椎、胸椎、颈椎),与颈椎骨对应。脑,头也,由头盖骨与脑组织构成。头盖骨内空,所以为腑;脑组织内实,所以为脏。
头盖骨,又可称“天骨”,为阳(因最上端),它按五行而大化,产生五类盖骨(象地球五大板块):左前额骨、右前额骨(成人后合二为一)、左顶骨、右顶骨、枕骨。而“天骨”下的头骨,可称为“地骨”,为阴(因在天骨之下),按五行而大化五官:眼、耳、鼻、舌、唇。天骨成5块,地骨演5官,合则成10,好一个“十全十美”。五官与五脏,也一一对应,反映着脏的演化与感官的演化,符合统一的“数”演律,即五行模式演化规律。头部演化出的感觉和官窍,与胸腹里的脏腑,暗渡陈仓,里应外合(如五脏配五官,七脏配七窍),一定有重大的科学要义等待本书揭示。正如《灵枢·五阅五使》所言:“五官者,五藏之阅也”。
五.结论
文献中获得的资料,启示我们。:
1.至少在《说文》产生前,五行就早已产生,并与五脏、五腑对应。
2.脏腑与五行的对应有多种说法,如心为土藏、火藏。说明,五行与脏腑配伍,并不唯一。只是后世医家,将中医五脏与五行,作了现在的配伍模式。
3.一定从源头上,从文献上,重新检索并认识脏腑概念。而不只满足于现在的教科书。如肺的“轻清”与“相辅之官”的医学意义,均出自文献中的比喻。
4.拓宽中医研究视野,将文献检索,扩大到非医学领域。
5.全方位研究脏腑,而不是照本宣科。
Infuscups | 2014-4-28 13: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 good
cvxdo | 2015-8-11 07: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又是你啊,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