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血液传染病 查看内容

血液传染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传染病 >> 血液传染病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常识

2015-12-22 23:06| 发布者: 喀喀喀2| 查看: 9| 评论: 0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了,很多的孩子会在发育的阶段出现此病的症状,在发病后对于他们的大脑健康带来了伤害,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清楚的了解此病才可以,下面为朋友们来介绍一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常识有哪些呢。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家畜、家禽和鸟类均可以感染乙脑病毒。在乙脑流行区,家畜的感染率很高,猪感染率最高,可达100%,其次是马和牛。猪发生感染后引起病毒血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最多,持续时间长,对乙脑的传播起重要作用。人感染乙脑后,不论是隐性感染的人还是病人,在他们的血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持续时间也短,大约只有1周左右。所以,病人在本病的传播上不起重要作用。总之,猪是乙脑的重要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重要传染源。
乙脑病毒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大部分地区,是传播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家畜的圈里,这种蚊虫最多,当它们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特别是猪时,病毒进入蚊体内。病毒在蚊体内迅速繁殖,其数量可增加到原来的5~10万倍,然后它进入蚊的唾液,在蚊子叮咬人时,将病毒注入人体,引起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乙脑”流行于夏季,80%~90%的病人发病在7、8、9三个月,尤其是8月份发病率最高。因为这一时期蚊子最多,“乙脑”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乙脑”的发病年龄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2~6岁发病最多。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为:发病较急,初起时发烧、头痛、呕吐、嗜睡。如果不注意,常被误认为感冒。但“乙脑”多数没有咳嗽,不流鼻涕,若细心观察,还是可以早期发现的。
“乙脑”发病两三天后,病人体温可达39℃以上,并且神志不清,可出现抽风、头向后仰、脖子发挺等现象。如治疗及时,护理得当,10天左右可逐渐恢复。若头痛加剧,抽风次数增多,甚至昏迷不醒,出现瘫痪、呼吸深浅不匀,则可危及生命。由于该病目前还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较高,且约有7%~20%的病人留下神经或精神方面的后遗症,所以对“乙脑”应以预防为主。
预防“乙脑”主要靠灭蚊、防蚊。消灭蚊子的孳生地是灭蚊的治本办法。蚊虫的幼虫叫孑子,只要有积水,就可以孳生子、产生蚊子。所以消灭蚊子必须首先排除积水,不给蚊子创造产卵孳生子的条件。夏季室内应安装纱门、纱窗防蚊,蚊子多的地方要挂蚊帐,或使用杀虫剂、电蚊香,尽可能不让蚊子叮咬。目前预防“乙脑”是给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小儿从1岁以后开始,每年加强注射一次,至13岁为止。
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的相关常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此病会严重的侵害到孩子的大脑健康,对于他们的发育是非常不利的,做为家长一定要将此病认识清楚,特别是在在天气炎热的时候要进行此病的预防工作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