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的沙眼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2015-12-22 23:02| 发布者: 低头花已谢| 查看: 11| 评论: 0
眼部的疾病治疗以前都会采用一些诊断方法,但是很多的人都想要知道这些诊断方法有什么样的依据,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放心的去治疗,对于眼部的沙眼的诊断依据是什么?看看下面的介绍。 沙眼是由于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结膜和角膜的慢性炎症性眼病,因患病后睑结膜粗糙不平形似砂粒故名沙眼。其传播与患者的卫生习惯、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医疗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衣原体感染结膜后潜伏期约为5~12天,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时期,患者早期可无不适感觉,仅于体检时才被发现,病情发展后多数沙眼有流泪、畏光、痒涩感、异物感、烧灼感和干燥感等症状,分泌物粘稠、结膜充血显著、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或瘢痕形成。 少数严重的沙眼可引起很多严重的后遗症与并发症,如睑内翻及倒睫、睑球粘连、慢性泪囊炎、实质性结膜干燥症、角膜溃疡等,此时则出现明显刺激症状,视力也可不同程度地受损。 典型的沙眼在临床上容易诊断,轻型早期病例则较困难,易与其他结膜病相混淆,因为乳头滤泡并不是沙眼的特异性改变。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决定。 沙眼的诊断依据为: ①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②用放大镜或裂隙灯角膜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 ③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④结膜刮片找到沙眼包涵体。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中之一者可以诊断为沙眼。 我国将沙眼分为三期。 第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有活动病变(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有角膜血管翳);第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发现至大部变为瘢痕,结膜有活动病变,同时出现瘢痕; 第ⅲ期:完全结瘢期,结膜仅有瘢痕,而无活动病变,无传染性。 第ⅰ、ⅱ期沙眼按病变严重程度又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者即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1/3以下;中度者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面积的1/3~2/3 范围;重度者其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2/3以上。 如何预防沙眼? 沙眼发病率高,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沙眼的传播,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把本病的危害性、传染途径、诊断与治疗方法,向群众宣传,进行群众性的普遍防治。对传染性沙眼的多发区尤应预防教育,防止蔓延。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搞好个人及家庭卫生,避免接触传染,对服务性场所旅馆、浴室、理发、美发等的面巾、浴巾用后应严格消毒。在部队、工厂、学校、托儿所等集体生活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注意用水清洁,保障水源供应,防止沙眼传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经常洗手,不用别人的手巾,不用手揉眼,常剪指甲,家庭中洗脸水及毛巾等也不宜合用。 沙眼的诊断依据在医院是有很多的,但是这些诊断也不会是没有名目冒出来的,沙眼这样的疾病对于我们的眼部是存在一定的危害的,但是对于这样的危害很多的人都是不明白的,所以就造成了患者的疾病恶化。 |
上一篇:生活中的沙眼的防治的方法是什么下一篇: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