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的诊断特征是什么?
2015-12-23 00:00| 发布者: wǒ想我是海| 查看: 5| 评论: 0
沙眼的潜伏期为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轻的沙眼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自觉视力减退。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首先侵犯上睑的睑板部上缘与穹窿部,以后蔓延至全部睑结膜与穹窿部,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检查时其特征如下: 1.血及血管模糊: 由于血管扩张,结膜上皮下有弥漫性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使透明的结膜变得混浊肥厚,血管轮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状。 2.乳头肥大: 睑结膜面粗糙不平,呈现无数的线绒状小点,是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网和上皮增殖而成。 3.滤光增生: 是结膜上皮下组织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由局限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初发时,上睑结膜出现散在细致的黄白色小点,不突出于结膜表面,夹杂在肥大的乳头之间,为沙眼早期诊断依据之一。以后滤泡逐渐增大,变成灰黄色半透明胶状扁球形隆起,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易被压破,挤出胶样内容。如滤泡过度增殖,可互相融合成条状,滤泡多出现在上睑和上穹窿部结膜,而下睑和下穹窿部则比较少见。 图1 沙眼病变的发展方向 图2 沙眼的乳头与滤泡 图3 沙眼乳头与滤泡的病理切片 4.角膜血管翳: 在结膜发生病变的同时,首先角膜上缘的半月形灰白区血管网充血,发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各新生血管之间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是角膜上皮对沙眼衣原体的一种组织反应,称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由于血管细小,必须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方可看见。随病情进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区悬垂下来,形似垂帘,血管翳的末端及周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或小溃疡,血管翳侵及的角膜表面呈灰白色混浊。当上方血管翳向下越过瞳孔区时,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长出血管翳向中央进行,布满整个角膜。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严重影响视力。 图4 沙眼性角膜血管翳 5.瘢痕形成: 当沙眼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所有炎性病变如滤泡、乳头,将发生破溃或坏死,而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形成瘢痕,这标志着病变已进入退行期。瘢痕最初呈水平的白色线条,以后交织成网状、将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包绕起来,形成红色岛屿状,最后病变完全变成白色瘢痕,此时不再具有传染性,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轻重和是否反复感染有所不同。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者,病程可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