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疫苗后抗体未达到有效浓度仍可能感染乙肝
2015-12-23 01:19| 发布者: 上古科技| 查看: 6| 评论: 0
不少人注射乙肝疫苗后,在体格检查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于是有人问:“乙肝疫苗不是预防乙肝的吗?为什么已经注射了疫苗还得乙肝?”有的人因此怀疑检查结果有误或是疫苗有假,要状告医院。那么接种乙肝疫苗后到底还会不会得乙肝呢? 注射疫苗后抗体未达到有效浓度仍可能感染乙肝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注射乙肝疫苗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好方法。但是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0%~95%,对少数人可能无效。影响乙肝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 ◆ 注射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才能预防乙肝。 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须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据研究,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 1.无反应组,约占注射人数的5%。 人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注射疫苗产生抗体的能力是由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控制的,属于显性遗传。 2.低反应组。 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小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10%。这与遗传、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 3.中反应组。 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为10~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65%。 4.高反应组。 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20%。 注意: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注射疫苗后得乙肝。 注射乙肝疫苗会不会引发乙肝? 另外,有的人在注射疫苗前未检查“两对半”,在全程注射完成后,经检查发现表面抗原阳性,便认为是注射疫苗引起了乙肝,这是误解。注射乙肝疫苗是绝对不会引起乙肝的。事实上,即使注射疫苗前做了检查,肝功各项指标正常,仍有可能因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检查不出来。 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的病毒有效,对已经进入肝细胞的病毒无效。所以,如果注射乙肝疫苗前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注射乙肝疫苗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