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呼吸道传染病 查看内容

呼吸道传染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传染病 >>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的一些发病原因

2015-12-23 01:56| 发布者: 王牌胡汉三| 查看: 2| 评论: 0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相信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和在意的问题吧,对于流行性腮腺炎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重视,注意对该疾病做好深入的了解,尽量避免流行性腮腺炎对自己的困扰。那么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吧。
(一)发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可于2~5 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该病毒只在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生。猴对本病毒最易感。该病毒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有六个基因型,即a~f。我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一个新基因型,核苷酸水平差异在0.8%~4.5%,氨基酸水平差异在3.5%~12.3%。
腮腺炎病毒的核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 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天即出现,并于2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
(二)发病机制
多认为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生后进入血液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生。再次进入血液循环(第2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从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生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一些有关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广大朋友们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流行性腮腺炎对自己的困扰,患者也要注意及时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及时治愈,远离病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