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妇科
›
崩漏的辨证与治疗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崩漏的辨证与治疗
[复制链接]
369
|
2
|
2013-3-17 11: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妇女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净者称为“崩漏”。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症。崩,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漏,首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其中突然大量出血者,称为“崩中”,“经崩”;日久淋漓不断则称为“漏下”,“经漏”。两者虽出血状况不同,但其发病机制则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可互相转化,“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即崩证日久,气血耗伤,渐成漏下;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成崩证。如《济生方》云:“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崩与漏虽病势不同,但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所以临床上常崩漏并称。
本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所致。是因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其病因有虚、瘀、热之不同;虚则经血失统,瘀则经血离经,热则经血妄行。但其发病并非单一,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穷必及肾”,易于反复。崩漏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后都可发生,而且发作时经常出现经血暴下如注,致使气血俱虚,若治疗失时,易致气血厥脱,则病情危重。
崩漏是多种妇科疾病所表现的共同症状,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都属崩漏范畴。
崩漏的辨证
崩漏的主证是血证,在辨证上主要依据其出血时间、血量的多少、血色的紫淡、血质的稀稠及兼证,并结合舌苔脉象,辨别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本病虚证多、实证少,热证多、寒证少。
辨血热与血瘀:血热有虚实之分。实热多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面赤头晕,便秘溺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虚热之崩漏除见经量、色、质改变之外,尚伴有阴虚内热之象。如经血忽然而下,量多,或量少淋漓不断,血色红而质稠,头晕耳鸣,颧赤,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血瘀所致者常见经来无期,时崩时漏,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忽然暴下,继而漏下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
辨肾虚与脾虚:肾虚又有肾气虚、肾阳虚及肾阴虚之别。肾气虚之崩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黯,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膝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肾阳虚所致崩漏常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头目眩晕,少腹寒冷,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肾阴虚则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色紫红、质黏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膝酸软,舌质偏红,苔少,脉沉细而数。肾阴阳两虚,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运用。脾虚之崩漏表现为暴崩下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恍白或虚浮,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四肢不温,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弱。
崩漏的治疗
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旧各异,治疗崩漏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源、澄源、复旧”治崩大法。塞流,即止血,是治疗崩漏的首要办法。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互相依存,失血过多,必致气虚,气虚不摄,必致新的出血,暴崩下血,气无所附,可导致血竭气脱的危重证候,故塞流是崩漏治疗的第一步。叶桂说:“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一分上升之火。”但止血方法,又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各种止血药后,待出血量减少或停止后,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运用清热、补肾、滋肾、益气、健脾、祛瘀等法。切忌不问原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或专事止涩,以犯虚虚实实之戒。
复旧,即固本善后。固本的含义有两方面:一为先天,一为后天。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所以补脾在治疗崩漏的后期尤其重要。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冲任之本,与月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说经病之由,其本在肾。若出血既久,气血两虚,此时重在调理脾胃以固后天之本,取其后天以养先天之义。若失血伤精后,肾气大亏,不能温运脾阳者,则应重在补先天以助后天,使本固血充,则经自调。
血热:①实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加沙参。若血热而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若肝郁化火,血海不宁,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益母草、炒蒲黄、血余炭、茜草等止血、活血调经。②虚热: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肾虚:①肾阳虚:温肾助阳,止血调经:常用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黄芪、党参、覆盆子、赤石脂。若年少肾气不足,可于上方加紫河车、仙灵脾,以加强补肾益冲之功;兼见经色黯红有块,小腹痛甚者,可酌加乳香、没药、五灵脂以活血化瘀止痛。②肾阴虚:滋阴益肾,固冲止血;用左归丸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若肝阴不足,兼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生牡蛎;若心阴不足而见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浮小麦;若阴虚内热者,症见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赤少,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者,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用保阴煎加大蓟、桑叶、阿胶。③肾阴肾阳俱虚: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运用。
脾虚:补气健脾,摄血固冲:方用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乌贼骨。气虚运血无力易于停留成瘀,酌加田七、益母草或失笑散化瘀止血;崩中下血,可加煅牡蛎、煅龙骨等。
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常用逐瘀止崩汤和失笑散去当归尾、赤芍。若兼气滞者,加川楝子、荆芥炭;久漏不净者加三七、血竭;瘀而化热者,加仙鹤草、低榆、夏枯草。
体会:①止血是治疗的主要目的。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③塞源、澄源、复旧三者不宜截然分开,塞源需澄源,澄源当固要。④治崩宜升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⑤处理好主病与兼证的关系。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iwfuj
|
2016-8-22 12: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两个妓女自称是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后,我现在一般都自称文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gog4694
|
2019-5-17 06: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理探源
中医内科
古今医案
wqvbk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