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锅枨的演变历程及种类

[复制链接]
查看217 | 回复1 | 2014-1-5 13: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锅枨是我国古代家具中经常出现的结构造型之一,一般用于桌、椅类家具之下连接腿柱的横枨,因为中间高拱,两头低,形似罗锅而命名。罗锅枨通常是与矮老相互配合着使用的,一般是用在低束腰或无束腰的桌子和椅凳上,其作用是为了固定四腿和支撑桌面。
  无束腰罗锅枨
    罗锅枨是从早期的拉枨演变而来的。早期的拉枨是直的,到了宋代,家具的框架式结构取代了之前的板式结构,成为了家具造型的主流,这时框架之间的拉枨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演变空间,出现了拱形弯曲的罗锅枨。最初的罗锅枨纯粹是为了装饰家具而添加的,力学设计上的意义并不大。    到了元明时期,高拱的罗锅枨已经在家具中独立使用了。但由于当时的居室采光不足,居室内的家具比较少,室内的家具往往要一物多用或移动使用,高拱罗锅枨的力学强度难以满足使用的需要。基于这一点,到了元末明初,一种力学强度很好的顶牙式高拱罗锅枨出现并在家具中流行。    明代家具中已经出现了罗锅枨家矮佬、卡子花的结构,但尚未流行。而清代家具流行将罗锅枨下移,这种结构的罗锅枨装饰性强,但在力学强度上却远逊于顶牙罗锅枨。    因为每个阶段罗锅枨的造型各不相同,具有很强的时段性,所以明清家具上的罗锅枨造型成为了重要的断代符号之一。再与明清家具一些其他的显著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在辨别家具的年代时就很容易把握了。红木书柜 http://www.hm70.com/shugui
邵又珏 | 2016-1-1 00: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啊……支持l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