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人何以生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人何以生
[复制链接]
120
|
1
|
2014-4-12 00: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国现存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由于两者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不同,治疗疾病的观念与方法各异,所以构成了中医与西医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我们只有按照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来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医与西医之间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所以不能把一方作为评价另一方的标准。</p> 中医与西医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安全有效、有利于人们长久地获得健康,这才是我们选择中医抑或西医的标准。当然,能够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快捷的疗效是我们进一步的追求。
天地之间人何以生
人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世界范围的探索,进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信仰《圣经》的人认为,人是上帝造的,先有了亚当,后来又从亚当的肋骨培育出夏娃,在伊甸园里产生了人类的后代。
中国曾经有过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认为女娲一口仙气把泥人吹成了真人。
那么,产生于几千年的中医学是怎么认识的呢?
中医学不愧为最早的人类医学科学,完全没有上帝造人、神仙造人的说法,而是按着自然界自身发展的思路来解释人类诞生的原因的。
中医几千年之前的经典著作《内经》就明确地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就是说,人体虽然生活在地上,但是他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天上的空气。人如果不呼吸,马上就会死亡,所以古人把去世叫做“咽气”。也有的说,人的死亡是“没气了”。一个朝代即将灭亡的时候也可以形容为“气数已尽”,不可挽救了。
人生一口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呼吸,重视气,而对于心跳的认识则相对次要一些,这是中医与西医不同的地方。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属于主动的动力部分,血属于相对安静的部分。中医学认为,血液的流动要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的时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也会瘀滞。
自然界里的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是有温度变化的。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日月星辰的旋转。因此,有太阳的时候,气温高;没有了太阳,气温就降低。春天的气温暖,夏天的气炎热,秋天的气凉爽,冬天的气寒冷,气是一直在变化不停的。
中国古人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总结。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四季的划分,而且又把四季进一步细化为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十五天一个节气;六气为一季,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就重视建立日历。“授民以时”是历代君王的重要职责,违背了农时就无法取得人民的信任,政权就不牢固。
中国的农历很重要,二十四节气来得早与晚,不仅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系,中医学认为与人体的疾病发生与否,以及发生什么病都有密切的关系。
非常了不起的是,中国的农历很注重远期预测。夏至的时候,还没有数伏,正是酷热难耐的时候,古人就知道“重阳必阴”,因为日晷的影子已经到了最短的时刻,马上就要发生转化了,因此就发出来第一份阴气增长的预报:“夏至一阴生”。
冬至的时候,刚开始数九,天气最冷的时刻即将到来,然而,阳气已经萌动,日晷的影子已经达到了最长,此后必将一天一天地缩短,所以又发出来一份阳气增长的预报:“冬至一阳生”。
古人靠着多年的客观观测得出来阴气、阳气变化的规律,且年复一年,屡试不爽。
既然人是自然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那么人体也要按照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律。知道这种变化规律,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能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否则,逆时而动就有可能生病、短寿。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讲的就是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密切关系。
人体出生之后,要靠自然物质的补充与营养。人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交换物质,方能维持生命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的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这五气构成了四季自然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此五味是一切食物的基本要素。
五气入鼻,藏在心肺;五味入口,先入肠胃。五气、五味可以代表对人体有益的万物。
人的生存离不开五气与五味,离开了五气与五味人的生命就停止了。因此说,古人对于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即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就是说,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生得自由,活得滋润。如果人不能顺应自然,不能从自然界不断获取物质,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古人把气看得很重要,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具体到身体的内部,气的内容则进一步丰富起来。比如,把人划分为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叫做形与气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形和气相对平衡,才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过于肥胖,一动就气短,没有气力,活动不灵便,中医学称之为“形盛气衰”;如果一个人过度消瘦,虽然力气不小,行动灵活,但是不丰满,甚至是皮包骨头,就叫做“气盛形衰”。
在气与形的关系之中,气为阳,形为阴。
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根据其所分布的部位不同、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名称,这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lwsyp
|
2016-11-21 02: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