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文挚治病激怒闵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文挚治病激怒闵王
[复制链接]
176
|
1
|
2014-4-14 13: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五脏之中的其他四脏也不同程度地主宰精神思维活动。</p> 比如,中医学认为“肺藏魄”。我们说,这个人有魄力,或者说那个人有气魄,就是来自于中医学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也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没有气的参与,各种生理机能都不可能实现。肺气强盛,气就强盛,人才能有气魄,有魄力。
肝藏血,肝藏魂。肝血充足,人就机灵,多智谋;肝血不足,人体不仅筋骨无力,而且灵魂不活,缺乏智慧。
脾主运化,藏思虑,脾的运化功能旺盛,人的思虑就容易深入,谋略就高妙;脾的运化功能差,消化吸收不好,天长日久就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虑过程,就不能有好的谋划。
肾藏精,也藏志。志就是记忆。一个人有很好的记忆能力,与它的肾藏精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肾精能够化生肾气,“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并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可见,肾精、肾气反映的也是全身的精气贮存情况。只有精血充盛,肾气充满,人的记忆能力才能提高。不可想象一个肾气衰微、精血亏虚、生命力极为虚弱的人,可以有好的记忆功能。
正因为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与五脏有关,所以中医学称五脏为“五神脏”。
一个人如果出现认识、思维、谋虑、记忆、胆识等方面的问题,中医学往往根据不同的表现,分别从不同的脏器入手进行调理,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不是象现代医学那样,对于精神萎靡、神经衰弱都给予维生素、谷维素;对于精神亢奋、失眠烦躁都予以镇静安神。尽管维生素与安神可以安抚许多身心不适的人,但是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中医的心身医学有许多内容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发扬。
比如,中医说心在志为喜,又说过喜伤心,喜胜悲;肺在志为悲,过悲伤肺,悲胜怒;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思胜恐;肝在志为怒,大怒伤肝,怒胜思。
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正常情绪,但是不能太过分。如果放任任何一种情绪滋长,就会产生疾病。
不同的心理疾病可以用不同的情感来治疗。这一有针对性的心理情绪疗法,现在还没有引起现代医学的重视。现代医学还沉浸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里,把许多问题都归结为“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甚至把性的因素无限扩展,试图以此解决一切心理问题。这不是中国的传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用激怒的方法治疗疾病最早记载于《吕氏春秋·至忠》,此后曾经被广泛地运用。虽然效果非常好,但是由于有悖人伦纲常,也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误解,甚至因此而造成医学家的人身伤害,有的医学家为运用这一方法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此也使我们不能不对中医学的博大精深而发出由衷的感叹。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记载说,战国时期的齐闵王(公元前301~279年在位)有病,多方医治未见效果,便去宋国请名医文挚前去诊治。
文挚不愧为当时的名医,他经过询问齐闵王的病情之后,反复思谋,觉得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才能治好他的病。但是如果激怒了齐闵王,自己的性命恐怕就难以保住了,为此他犹豫不决。
齐闵王的太子苦苦哀求,要文挚大胆治疗,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发生治罪的事情,保证他的生命安全。
文挚出于治病救人的天性,并被太子的真诚所感动,决定为齐闵王治病。
可以想像,让一个国家的国君发怒是何等的难啊!小怒于事无补,大怒发作起来难以收拾,恰到好处的发怒是十分难以做到的。
俗话说,“天子之怒,伏尸千里,血流成河”。天子之怒、君王之怒岂是那么好玩的吗?!不亚于虎口拔牙。
文挚答应了给齐闵王的诊治请求,并约好了诊治的时间,但病中的齐闵王等到诊病日期的时候却不见文挚的到来。一等不来,二等不来,三等还不来,迎接的使臣换了一批又一批,欢迎的宴席做了一次又一次,左等右等,文挚就是不来,而且推脱的理由都很勉强,齐闵王逐渐由期盼转为愤怒:
“他到底是要钱,还是要地位;是要土地,还是要美女?我什么都可以答应!可他答应得好好的,为什么就是不动身呢?”
“是瞧不起寡人?敢蔑视寡人?!一个小国的医生有什么了不起?!等寡人的病好了之后,看我怎么收拾他”!
经过漫长的等待,名医文挚终于出现了!
只见他慢慢腾腾来到齐王的病榻前,既不下跪,也不施礼,傲慢地穿着鞋子,登上了齐闵王的睡榻,一脚踩在齐闵王的睡衣上。
齐闵王的愤怒爆发了,一把推下文挚,大吼一声:“左右快给我拿下!这等无耻小人竟敢如此无理!”
齐闵王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大叫、大骂,多日卧床不起、沉思不语的齐闵王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满面怒容、高声断喝的国君,一个决胜千里、不可仰视的齐闵王。
被捆绑的文挚眼里没有哀求,也不辩解,只说了一句话:“我的诊疗活动都是精心安排的,太子知道!”
太子被齐闵王的转变震慑住了,吓得言语不清,裤子早就被尿液浸湿了一大片。
文挚的话齐闵王听也不听。他要生烹文挚!
帝王残忍之性爆发后,没有人能够阻止。一代名医文挚最后被活活煮死。
文挚虽然去了,然而他的那种高尚的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学之人,并且他开创的用激怒的方法治疗忧思病的方法也没有失传。这种方法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不断致新,现在已广为使用了。
三国时期也有类似的案例,但后果要好得多。
《后汉书·华佗传》和《三国志·华佗传》有这样的记载:一个郡的郡守患病,请华佗治疗。华佗经过诊察,仔细分析病情,认为只有经过大怒之后,才有可能治愈疾病。
于是,华佗在收取了郡守许多钱财之后,既不给他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也不开方药,而是留下一封信,大骂郡守。
郡守一见这种情况,怒从心头起,恨由胆中生,立即派人追杀华佗。
郡守的儿子知道底细,便假装派人去追,实际按兵未动。为此,郡守怒发冲冠,不可遏止,气往上涌,一张口,吐出一口黑血,腥秽难闻,此后又连吐数口污血,久治不愈之病由此豁然而解。
华佗继承了战国名医文挚的治疗方法,且奏成良效,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人身伤害。可没想到树大招风,三国枭雄曹操竟然因为华佗“恃才傲物”、服务态度不好,借故将他杀了。
华佗高超的医术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还因此成了曹操杀害他的借口,怎不令人悲愤叹息!当八岁就能称象的神童曹冲因病情危重诸医束手而终于命丧黄泉时,曹操才想起了华佗。他老泪纵横、捶胸顿足地说:“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
司马迁在写《史记·扁鹊传》的时候,对于扁鹊因为技术高明被人暗害的不幸遭遇极为愤慨。他说:“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技见殃”。“老子曰:‘美好者,不详之器’。岂谓扁鹊等也!”
本来美好的善举应该得到人们的赞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应该得到好报,可是世俗的丑类、谄媚小人却嫉贤妒能,中伤陷害贤能的君子,岂不可恨!尤其可恨的是,他们卑鄙的计谋常常成功,真是令人叹息不已。司马迁更是感同身受,怎能不感慨系之?!(摘自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ueez2304
|
2016-12-7 21: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