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五行学说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132
|
1
|
2014-4-22 22: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生态平衡。五行学说是一门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与共存的学问,是一种很可贵的理论方法。
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单,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p> 所谓相生就是五种要素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草木就无法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像是自己的母亲。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和我生者的“子”。五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五个要素彼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方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是用水来灭火;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盎然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哪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恢复系统的平衡。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而金却不是。金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土生金”,是人类通过冶炼矿石,然后才产生了铜、铁、白银,金属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金克木”,也是人类的劳动过程,用金属的工具收割,用金属的工具加工木器;“火克金”的过程就是人类冶炼金属的过程,是人类打造金属器皿的过程;“金生水”的过程是人类挖井修渠、开掘水源的过程。因此我们说,没有人类的创造,五行就建立不了,而只能是木、火、土、水四类物质元素;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即使有了五类物质,也不能“行”起来,而只能是“五物”、“五元素”而已。所谓“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元素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运动起来,“行起来”,变化起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天的五气、地的五味就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气通于肝,肝属于木。夏气通于心,心属于火。长夏之气通于脾,脾属于土。秋气通于肺,肺属于金。冬气通于肾,肾属于水。
春天多风,风吹着草木使其生长。草木生长的特点是向上伸展和向下扎根,初生草木的滋味多酸涩。肝的功能就是主疏泄,升发条达,像树木那样伸展。肝气舒畅,人的血液就流畅,消化、吸收功能就旺盛。树木依赖水土,影响水土。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首先要看肾水是否充足,脾土是否健运。当然,木能生火,火能克金,所以肝的火气太大就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和心血的流动与心神的安宁。
其他的四脏也和肝一样,其功能是否正常,不仅关系到自身,而且会影响其他脏腑,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它不单纯看一个脏腑,而是在整个体系里找平衡,想方设法恢复五脏之间、脏腑之间的平衡,恢复脏腑与气血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间的动态平衡。
五行学说的体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都体现的是和谐的、平衡的、动态的。谁也不能太过,过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就会造成不和谐,就会影响其他的物质因素,就会产生疾病。同样道理,五行之中谁也不允许出现“一行太弱”,因为“一行太弱”也会影响其他几行,也会出现不和谐,会出现失衡,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出现疾病。
五行学说强调的就是整体、和谐、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的出现,需要多元世界相互制约,需要大智慧。何谓大智慧?就是“道法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辰运动,形成四时五行。
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论法宝。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在以往的哲学里,时间与空间是分别计量的,好像两条可以任意交叉的线段,只要时间与空间一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因此,以往总是把时间与空间分开说,用不同的理论分别计量,分别标识。而在五行学说里,借助人的作用,时间与空间融为了一体。
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东西,是互相隔离的,是分别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十种物质要素,然而借助人的五脏六腑,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便统一起来,一起形成人,一起供养人。
当然,天之五气与地之五味分离也可以促成人的死亡。
东、西、南、北、中空间的五方,春、夏、秋、冬的四季在五行的指导下,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结合了起来。比如,东方配春天,属木;南方配夏天,属火;西方配秋天,属金;北方配冬天,属水;中央属土,与四季有关,主要配属于夏末秋初的长夏。这样的配属就构成了时间上不间断、空间上不分离的整体、动态状态。
人体的五声、五色、五体、五味、七情、九窍等都可以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也就是说,人体五脏相关的哲学基础就是五行学说。
人们经常提到《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大多认为两者关系密切,但却看不见中医的著作里引用《周易》的情况。
其实,《易经》里的医学内容很少,主要是在方法学上,目的是启发人们的思考。另外,在方法学上,阴阳和五行学说已经把《易经》的精华传给了中医学。所以中医的经典里难以看到《易经》文字。
人们在解释《周易》八卦的时候,认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天、地、水、火、山、泽、雷、风这八种或者叫八类自然物质,基本上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物质环境,八种物质之中并没有人的影响因素在内。
然而,八卦的地、山、泽可以合并为土;天、雷、火可以合并为火;风可以转变为木;水则仍然是水。八卦之中的物质虽然丰富,但是不能涵盖五行之中的金。也就是说,八卦虽然号称能总括万物,但是缺少了五行之中的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金不是自然界固有的东西,是人类劳动的成果。
八卦的形成不依赖金属说明它出现的比较早。在金属未被冶炼出来之前、在金属工具不被普遍应用的时代出现五行学说则是不可能的。
在五行学说的体系里,火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个自然力已经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而且得到了比在八卦里更加重要的地位;木由于可以代表生命,也有了不同于在八卦只表示风的特殊意义;土作为凝聚了地、山、泽精华的代表,其地位也更加显著;水是这个星球最丰富的物质,也是生命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其地位自然不容低估。
在八卦中,“巽”有时被解释为象征风,也有时被解释为象征木。《象传》在解释十五个含有三画巽卦的合体卦时,十次使用风来解释巽,五次用木来解释巽;坎卦多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水的象征,有时也被说成是泉、云、雨的象征;离卦多被解释为火的象征,少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明、电的象征。
《说卦传》把八卦与方位的八方联系起来,并与身体的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肢体相配合,把八卦与马、牛、龙、鸡、豕、雉、狗、羊等动物相配属,从而使八卦的配属事物有了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出现了“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等疾病的象征。
传说的八卦起源于伏羲时代,比较早;而五行学说则形成于商代之前的禹,晚于八卦学说,故对其有所借鉴,也有所取舍。
五行不仅简化了八卦的“基本单元”,由八个要素简化为五个要素,而且去掉了借助“道具”复杂运算的神秘外衣,使金、木、水、火、土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普遍和严密。
五行去掉了八卦的“偶然性”、“随机性”的推算结果(即每一次求卦结果都不一样),形成了经常存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还解决了阴阳学说的某些不足,让世界上复杂万物之间的联系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了生克制化、因果乘侮等复杂的联系形式。
比如,男女是阴阳对立的,但是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阴与阳的不同属性之外,还有相生、相养的人伦关系;水、火、寒、热除了阴阳的属性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不同地域、季节的差异;相同的水火过剩或者不足,在不同的季节、地域引起的结果将会截然有别。这种复杂的关系用五行学说处理起来,比阴阳学说更加得体。
在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素问》、《灵枢》、《难经》之中,我们见到了丰富的五行学说的内容,却没有发现八卦的文辞。
作为六经之首、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学理论”已经被阴阳五行学说替代,它们与原始的医学知识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彻底摆脱了“巫师”、“巫术”的影响,摆脱了迷信,走向了科学,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理论,指导着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与完善,并一起走到了二十一世纪。
在与现代科学的交流与冲击中,阴阳五行学说仍然以它深厚的底蕴、宽广的视野、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引领着中医药学安全、有效地治病与养生,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岳光
|
2017-1-13 15: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坑编辑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