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升降出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升降出入”
[复制链接]
138
|
1
|
2014-4-10 0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的有机整体,这一点与现代生物学的认识完全一致。现代生物学认为,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p> 所谓新陈代谢就是一方面要不断从外界获取有益的物质,另一方面要把身体里已经代谢过的不再需要的陈旧物质输送出去。吸收与排泄不断进行,以达到有机体内部的平衡。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得虽然很快,但是人类依然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也必须及时地吸收水分,排出尿液;还必须进食,虽然可以饥饿几天、十几天,但是长时间禁食会使人产生疾病甚至死亡。
人类即使到了外空,在空间站里也必须模拟地球的生活环境,必须和人在地面上一样做这些事情;神舟六号飞船宇航员自己走出舱门,还要感谢中医药的作用。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认为,实践证明,与我国传统医学相结合,是我国发展航天医学的独特优势,这不仅为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工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航天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不仅上天需要模拟地球环境,潜水员潜入到水里,也必须背上氧气瓶,否则就会因窒息而死亡。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再发达人也要靠各种食物生活,而不能靠吃“化学合成的药片”生活。
吸收与排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果出现了问题都会妨碍人体的平衡,都会产生疾病。吸收与排泄过程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生命就会因此而结束。因此,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生机化灭。出入废,气立孤危。”
也就是说,生命代谢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上升与下降的过程,或者说是从人体里排出与从体外吸收的过程。这是一切生命都具有的基本特征,没有例外。
比如,人体的呼吸,吸气的过程就是把外界的气体吸进人体的过程,是气体由上到下的过程。呼的过程则是人体将体内的浊气由内向外呼出,是一个由下向上的过程。中医学认为,气体的出入虽然属于肺脏的事情,但是也离不开其他脏腑的密切配合。也就是说,气体进入人体,向内、向下,是一个属于“阴”的活动过程。
气体是轻浮的,它的本性是向上、向外的,那为什么会向人体的内部、下部运动呢?这主要是因为人体里有肝脏、肾脏的阴气吸引的结果。因此,中医学认为,空气的吸入在于肝脏与肾脏的参与,“肾为气之根”。
我们经常会见到年老肾气虚的人,一活动就气短,好像空气稀薄一样,这就是因为肾虚,是“肾不纳气”造成的。
经过气体交换,陈旧的气体要排出体外。这是气体从人体的下部、内部向人体的外部、上部运动的过程。向上、向外是属于“阳”的运动。在人体的五脏之中,心与肺的位置最高,处于阳位。因此中医学认为,呼出气体的过程主要由心脏与肺脏主宰,叫做“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
这就是人体与自然界交换气体的代谢过程。古人运用阴阳变化的道理,很好地解释了气体升降出入的原理。这是一种系统关系的描述,而不是具体结构、管道的描述。我们只有这样理解古人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中医的呼吸生理描述与西医的呼吸系统结构描述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医的描述,与它认识人体的疾病规律,进行中药治疗,或者进行气功锻炼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经常见到气功师练功要气沉丹田。所谓丹田就是肚脐之下的气海丹田。如果一个人的气,只是浮在上部,不能沉入丹田,气就没根,就练不成气功,也就不会借助于气功健身祛病。
中医呼吸吐纳的气功术,在两千年之前的先秦时代就有了,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经过几千年的不断验证、改进,证明其确实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现代中医泰斗,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邓铁涛先生已经九十多岁了,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他经常练习“八段锦”,得益于中医的气功锻炼。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交换的物质除了气体就是饮食水液。饮食的五谷是人体产生有益物质的源泉之一。五谷的代谢主要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五谷进入人体,首先是胃要接纳,因此说:“胃为水谷之海”。胃不仅要接纳水谷,而且还要腐熟水谷,也就是让水谷在胃中进行消化。
古人认为,胃的腐熟过程就像沤制皮麻的过程一样,叫做“中焦如沤”。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有生命活力,人没有了胃气,就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故而中医说:“人有胃气则生,人无胃气则亡”。
“沤的变化”是质的变化,就像粮食变成酒、变成醋一样,是一种质变。食物的五谷经过沤的过程则发生了质变。
胃里的东西向下传导,到了小肠就要进行“泌别”,也就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精华的部分上输于脾,由脾传输到肺,通过肺脏与全身血脉的关系,营养全身。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肺朝百脉”。肺将水精四布,输送精华到全身,从而发挥水谷精微物质应当具有的营养作用。
心阳作用于水谷精微物质,就能化生心血,心血可以滋润全身。
水谷精微物质也可以化生人体的各种体液,比如,泪液、汗液、唾液、精液、脑脊液、关节润滑液、乳汁等等。这些体液都与血液一样,全部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因此,中医学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血汗同源”。
失血的时候人体出汗就会减少;出汗过多的时候,或者烧伤、中暑之时,人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失血过多会使人休克甚至死亡。
中医学认为,“精血互化”。
肾主藏精,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可以在充足、有余的时候“溢于肾”,由肾进行贮藏,故中医学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封藏之本”。
肾精之中,既有父母先天遗传下来的“先天之精”,又有水谷精微物质转化而来的“后天之精”,故中医学认为,“肾主水,主藏精,主生殖”。
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也就是人体在休息和处于睡眠状态的时候,为人体活动提供物质营养的血要回到肝脏内进行贮藏。人在醒来的时候,血又从肝脏里出来,供给全身需要。“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手受血而能握”。“血主濡之”,就是这种机能的体现。
由于“精”与“血”都是人体精微物质所化生,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共生共荣。因此,中医学又有“乙癸同源,精血互化”之说。“乙癸同源”指的就是肝血与肾精有共同的来源。
为什么叫“乙癸同源”呢?我国在商代时期发明了干支记述事物的方法。
“干”就是主干,一共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就是旁支,与“干”相对,一共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商代的帝王有的叫帝乙,帝太甲、帝辛等等,就是用天干记载的。
甲骨文里边就已经有了用干支记录每一天的文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区别今天与昨天有何不同;只有把每一天的不同记录下来,才能形成季节的划分。甲骨文里还有年与月的概念,并且每一天都用不同的干支进行记录,由此而推断出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
古人在发明干支记录事物之前都是用符号、用结绳来记录历史的。
把各种事情用干支的数记录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什么数字表示什么事物,古人是花过一番心思的,这叫做“象数之学”。
所有的物质、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或者是具体的形象,或者是抽象的形象,约定俗成,大家把一定的形象用一定的数字来代替,就有了“象与数的学问”。
比如,人体的肝脏,古人认为肝藏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就好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所以就把肝比拟为春天的象征,用甲和乙两个数字来代表;心主火,主神明,像夏天的气候,所以就把丙与丁两个数字分配给了心;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像夏末秋初那样充满生命的活力,所以把戊与己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脾;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像秋天那样天高气爽,所以把庚与辛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肺;肾主水,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藏之,象征着冬天的万物归藏,所以就把壬癸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肾。
通过五脏与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关系的归纳比较,古人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系模型。中医的五脏理论来源于人体的解剖,但又不是解剖的实体组织,而是一套关系模型。
肝有阴阳,肝的阳用甲代表,肝的阴用乙代表。肾有阴阳,肾的阳用壬代表,肾的阴用癸代表。肝的血为肝阴,所以叫乙;肾的精为肾阴,所以叫癸。“乙癸同源”,就是血与精同源的意思。
这些看起来十分复杂的东西,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深入到它的精髓里边,就能融会贯通。否则,就只能在外边徘徊,人云亦云,如坠云里雾里,永远也进不了中医的门槛,更不要说登堂入室、有所造诣了。(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rgoj7938
|
2016-11-14 07: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