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手诊——诊“未病”的有效之道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手诊——诊“未病”的有效之道
[复制链接]
129
|
1
|
2014-4-11 19: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望色诊病是中医诊断中首先强调的方法,但如何进行技术层面的操作,历史资料中则只见大端,具体之道没有论述。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手部气色望诊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对诊“未病”有实际意义。
手部气色望诊笔者称之为气色形态手诊法(以下简称“手诊”),是运用视觉,对一侧或双侧手部特定部位上的气、色、形态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进而进行中医辨证和西医诊病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这种方法有两个基本要素:位与相。位,是指人体解剖的脏器和器官在手上反应的特定区域;相,则是指位上所观察到的气色及形态的变化。综合观察位上的气、色、形态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征象进行分析、归纳,就可以得出中医辨证及西医诊病结论,这就是气色形态手诊法。而手部其他的望诊信息,如手纹、手型等,通过临床研究证明,目前尚无法达到中医辨证或西医诊病的要求。
本人在收集中医典籍和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初步发现:手部气色望诊对5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经过前后20多年的发展,已经系统培训国内外15000多名学员,普及到21个国家和地区,具有简单、客观、准确、快速、超前诊断、在中医辨证的同时可以同时进行西医诊病等特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推广项目中唯一的诊断项目。</p> 气色形态手诊法可诊“未病”
“未病”的概念。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的论述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个方面。实际临床中,普通社会公众认为自己是否有病的标准是症状,即以是否有不适感为标准,认为没有不适的感觉就是没病。事实上,感觉靠不住,不能作为是否有病的标准,一些大病,如癌症早期、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早期大多并无明显症状;而一些医学上的小病,如感冒、皮肤病、外伤,感觉却往往很重。亚健康也是其中之一,即有症状,但仪器检查无器质性变化。这种“未病”的情况比传统教科书上的概念更为普遍。
手诊可以诊未病。理论上,因为目前的临床医学模式是病人主动找医生看病,或者说医生坐等病人上门,因此,普通社会公众的依靠感觉的“未病”概念起主导作用,是造成到医生那里明确诊断时往往为时已晚的主要原因。手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因为手诊的信息采集和判断不靠感觉,很多疾病,在病人没有感觉时手上的相应部位已经有了变化,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笔者在20多年的实践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到感冒,大到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早期发现,事实随处可见,我们在手诊中将之称为超前诊断。实践证明,手诊具有一定诊断“未病”的临床价值。
<p> 体会和建议
上述靠感觉的被动看病的医学模式,以及西医靠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诊断方式等原因,常常造成诊断“滞后”,待医院明确诊断时往往为时已晚。
中医望、闻、问、切中望诊为首,理论上是可以避免靠感觉的被动模式,但实践中社会公众常以感觉判断,虽然靠健康教育和查体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然改变不了诊断“滞后”的根本态势。
重心“前移”,治“未病”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解决的方法都在探讨中,发挥中医望诊的优势,进行体质辨识,在社区、医院、保健等部门,对健康人群开展中医望诊信息的收集,进行系统分析,摆脱靠感觉的被动的医学模式,提前诊断“未病”,进而提出治疗“未病”方案,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刘剑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zglv5217
|
2016-11-20 08: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是一个天才,可惜天妒英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