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仲景治黄疸思路及对后世影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仲景治黄疸思路及对后世影响
[复制链接]
142
|
1
|
2014-4-16 23: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黄疸作为病名始于岐黄,而善于仲景。仲景在《伤寒论》之太阳、阳明病篇中论述外感病邪入里化热,瘀而发黄,并制方四首以治之。在《金匮要略方论》设专篇以阐述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与预后判断等。就仲景对黄疸病辨证治法进行归纳可以看出,“瘀”与“湿”贯穿黄疸发生、发展的始终;而活血、祛湿法则为治疗黄疸病的关键。</p>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无湿不作黄。黄疸的形成,必有湿邪作祟,或困阻脾阳,或壅遏气机,或与热邪互结,日久其湿或从热化,或从寒化,仲景将其概括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在脏腑,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仲景指出黄疸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病机便是“瘀”。“一个瘀字,便见黄疸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黄……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肝病专家关幼波云:“如果湿热瘀阻于气分,并不一定出现黄疸,只有湿热瘀阻于血分,才能产生黄疸。”湿热入血,影响到血分方可致黄。“瘀”是黄疸形成过程中的病机关键。
论治法当以祛湿、活血为要
仲景治疗黄疸随证立法,制方灵活,但总以祛湿与活血为要。祛湿之法,有汗、吐、下之分;活血之法则随证施之。在发病过程中虽有湿郁化热,或热郁生湿(如热郁太阳、阳明,水湿不得宣散、排泄),而取“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瘀行湿邪去则热无所依而易除。
1.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仲景治疗黄疸特别重视给湿邪以出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只是强调祛湿的重要和举例说明祛湿的法则。从仲景治疗黄疸的方药分析,其祛湿之法可谓汗、吐、下兼备。湿邪偏于表者,以汗法为主,使湿邪从肌表而出,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湿邪在里者当下当利之,如茵陈汤等。湿邪偏于上者即用吐法,如瓜蒂汤等。
<p> 2.活血化瘀,湿邪易除
“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和“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之“瘀”是邪热郁闭;而硝石矾石散证,抵挡汤证之“瘀”则为瘀血内停。对于黄疸而言,“瘀”的原因或外邪郁闭,或湿热瘀阻,或瘀血阻络,终致经络不畅,血脉淤滞,气机失调,水湿停滞不去。故仲景治疗黄疸诸方中多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大黄是仲景喜用治疗黄疸之品,如茵陈汤、抵挡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均有大黄。而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安和五脏。”(《神农本草经》)
观后世治阳黄,多未出仲景祛湿与活血二法,方药也仅随兼症小做加减变化而已。而阴黄之治,仲景遗法无方,则后人多“于寒湿中求之”,其方如朱丹溪之“茵陈附子干姜汤”,罗天益之“茵陈四逆汤”,程国彭之“茵陈术附汤”。至于“急黄”,隋代巢氏已有记述,疫疠发黄至明清也有明确认识,而方药多以清热凉血,祛湿解毒为主,临床实践证明确有一定疗效。
肝病大家关幼波根据仲景“瘀热以行”、“从湿得之”的理论,提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辨湿热轻重,寻退黄途径”等一系列治疗黄疸大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谓师古不泥古,继承有创新。
综上所述,仲景论黄疸,其病因虽多,病机多与湿相关,其中湿热互结为患尤为多见,若素体阳虚或湿从寒化亦可致寒湿黄疸。然黄疸发病的的关键在于“瘀”。湿邪为患易壅遏中焦,致气机不畅,而气机不畅易致气血瘀滞,病位多在脾胃,与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密切,与肺、大肠、肝、胆等脏腑有关。治疗以祛湿、活血为大法。湿邪去则气机易畅,邪热易除,而瘀滞易消。祛湿之法,在表者汗之,偏上者吐之,在里在下者二便分消之。活血之目的,在于行湿,在于疏通气血经脉,在于调畅气机。血活湿易行,血活则经脉通,气机畅,升降出入无碍则湿邪易除。故仲景治黄疸始终抓住“湿”和“瘀”这一病机关键,立恒效之治法,惠及古今。(卢秉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向肥妓
|
2016-12-12 21: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钱,没有权,再不对你好点,你能跟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