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论《西游记》中的中医药知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论《西游记》中的中医药知识
[复制链接]
164
|
1
|
2014-4-16 14: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讲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恰遇国王患病,出榜招医。榜上写着:“朕西牛贺洲朱紫国王,自立业以来,四方平服,百姓清安。近因国事不祥,沉疴优枕,淹延日久难痊。本国太医院,屡选良方,未能调治。今出此榜文,普招天下贤士。不拘北往东来,中华外国,若有精医药者,请登宝殿,疗理朕躬。稍得病愈,愿将社稷平分,决不虚示。为此出给张挂,须至榜者。”孙悟空见状,生出“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的想法,便把榜文揭了。
孙悟空在朱紫国文武众卿的陪同下来到皇宫,那国王听他声音凶狠,见他相貌刁钻,唬得跌倒在龙床之上,慌得女宫内宦急将国王扶进内宫,不肯让孙悟空看病。众官都嗔怨孙悟空:“这等粗鲁村疏!怎敢就擅揭榜!”孙悟空闻言说道:“医门法理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这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及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太医院官闻此言,对众称颂孙悟空说得在理。众官依此言,叫近侍传奏国王,让孙悟空替他看病。
太医院官为什么听到孙悟空说到望闻问切就说他说得在理呢?
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望又叫视诊,就是医生仔细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皮肤的颜色、走路的姿态、精神的状态等很多外部细节,发现一些对诊断大有助益的体征。比如一个病人精神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脸色灰暗、苍白,眼光无神,那表明他可能患有严重的结核病、恶性肿瘤或者肝硬化等长期慢性疾病。又如一个病人走路时起步困难,而一旦走起来,便身体前倾,踏着小碎步急速前行,想停也停不下来,说明他可能患有震颤麻痹。闻就是听其声音,闻其气味。听病人的语声、呼吸、咳嗽、啼哭等身体各部分产生出来的声音。如病人的肚子中“咕咕”声不断,表示他的肠道中可能有细菌感染了。闻病人身上的气味,如脚臭,说明患者多汗或脚癣合并感染;大蒜味,可能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可能是糖尿病酮中毒。另外还有一些特异性较强的气味,如精神错乱病人身上有老鼠味,麻风病人有禽类羽毛味,鼠疫患者有蜂蜜味,伤寒病人有热面包味等。问就是问病人的发病原因及病变部位和一些不适表现。如病人哪里疼,什么时候开始的,吃过一些什么食物,饮食状态如何,小便是什么颜色,睡眠状况怎样等等。通过问,可以了解到许多望、闻不到的情况。切就是切脉,又叫脉诊。就是探其脉象,查出病症。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由于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而脉象的情况又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因此,不同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医生通过切脉就可诊断病人的病症。
望、闻、问、切四大诊法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县北)人。大约生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前后,死于周郝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旅店里做管理人,当时有个名叫长桑君的医生,时常到这家旅店里来住宿,和扁鹊成了朋友。扁鹊就从他那里学会了医术。由于扁鹊虚心好学,钻研刻苦,逐步掌握了精湛的医术和多种治病的方法,且他热心为群众治病,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戴,成为名噪各地的良医。群众称他是传说中能使人“起死回生”的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再世,就送他这一称号,到处流传,逐渐代替了他的真名。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扁鹊诊断疾病的神奇故事。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扁鹊到齐国行医,见到了齐桓侯。他观察了桓侯的气色后说:“看您的样子,象是已经有了病,不过现在病还在皮肤部位,还不算重,要及早治疗才好,否则病会加重的。”桓侯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感觉很好,一点儿病也没有。”过了几天,扁鹊又见到了桓侯,对他说:“您的病已侵入血脉了,如果不治,恐怕要恶化。”桓侯仍不在意,不肯医治。又过了几天,扁鹊再次见到桓侯说:“您的病已深入到了肠胃间,如果再不治,还会继续加重。”桓侯认为扁鹊故意找他的麻烦,很不高兴,干脆不理扁鹊了。大约又过了十天,扁鹊见到齐桓侯后,一言不发就退出去了。桓侯有点奇怪,便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说:“桓侯的病开始在皮肤,用熨贴法可以治愈;后来病在血脉,也可以用针灸治疗;再后病入肠胃,还可以用药酒、汤剂来治疗;现在桓侯的病已侵入骨髓,已经不可救药了。所以我也就不再劝他治了。”几天以后,齐桓侯的病果然发作起来,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离开齐国了。齐桓侯讳疾忌医,一再贻误病情,终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还有一次,他带领弟子到虢国行医,正遇上虢国为太子筹办丧事。扁鹊到宫门前向中庶子(太子的侍官)打听太子患病和死亡的情况。中庶子回答说:“太子是得了急暴病而死的,已经有半天时间,还没有入殓。”扁鹊又详细询问了太子的症状和死后的情况,认为太子不一定是真的死去,就要求入宫救治。扁鹊入宫后给太子仔细地切了脉,发现太子还有极微弱的脉搏跳动和缓慢的呼吸,大腿根还略有温感,断定太子患的是一种“尸蹶”症(类似现代的“休克”),并没有真的死去。于是,他就叫徒弟在太子头部“百会”穴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太子果然渐渐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又让徒弟用熨贴法交替熨太子的两腋下,太子慢慢地可以坐起来了。以后又用汤液调理了二十多天,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这两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扁鹊望诊和切诊的高超本领。
在《西游记》的这个故事里,作者借孙悟空之口,说出望、闻、问、切的一番道理,实质上是在宣传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
接着,作者又通过唐三藏之口,说出了中国古代几部有名的医学著作。
国王刚宣孙悟空进宫诊视,唐三藏却加以阻止,说:“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散道,会甚么悬丝诊脉!”唐僧提到的这四部书,就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之作。
《素问》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一部分。《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著作。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这部著作并非出自一时一人的手笔,而是在长时期内由许多人参与编写而成的。原书18卷,包括《素问》和《针经》(唐代以后的传本把《针经》改称《灵枢经》)各9卷,后人补辑编次为《素问》24卷81篇,《灵枢经》12卷81篇。《内经》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以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内容,为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难经》是以总结扁鹊的医疗理论和经验为主的一部古典医学名著。扁鹊生前一共传授了九个弟子,他的高明医术靠这些弟子流传下来。到了汉代,有人把扁鹊的医疗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并加上后人学习的心得,写出了《难经》这本书。
《本草》是药物学著作的总称。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植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它们的治疗作用的。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一些可以做药的植物。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更明确地提到120多种药。由于古代的药物主要来自自然界的植物,因而人们把药物学著作称作“本草”。大约到汉代,我国出现了一本专讲药物的书《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记载药物365种,分成上、中、下三品。这部书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有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怎样互相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作了概述。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博物学家陶弘景总结整理出了《本草经集注》一书,共得药物730种。陶弘景还首创出了按治疗性能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到了唐代,由政府主持编修了一本药物学著作《新修本草》,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完毕。书中共载药物844种,分九类。该书图文并茂,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药典。到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编成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共52卷,记载药物1892种,收入方剂11000首。
《脉诀》是根据《脉经》而编成的歌诀。《脉经》是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孙悟空把毫毛变的丝线定为各条长二丈四尺,按二十四气托于手内,就是暗喻人体的二十四种脉。后来,高阳生把《脉经》编成歌诀取名《脉经》,内容通俗,便于记诵,所以流传很广。
接着,《西游记》第六十九回就讲孙悟空为朱紫国王切脉,并根据脉象推断出国王的病情。“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捧也。”孙悟空的这一推断,就是我国古代对脉象研究的反映。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度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学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濡、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古代医家常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如“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涩”脉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孙悟空为朱紫国王治病,正是通过切脉探出脉象,再由脉象分析出病因,综合诊断出结果。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的具体反映。
诊断出了病情,就要根据病情配药。《西游记》里,通过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配药时的对话,总结了几味药的功能。沙僧乃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行者笑道:“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八戒道:“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结,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行者道:“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空肠,能理心膨水胀。”“锅灰各为百草霜,能调百病。”通过对这几味药的药理分析,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
后来,孙悟空用大黄、巴豆、锅脐灰、马尿做成乌金丹,让国王服下。按小说所述,国王是在端午佳节被妖精赛太岁抢走了他的皇后金圣宫,他为些着了惊恐,把那粽子滞凝在内,况又昼夜忧思不息,才得此病,粽子是用糯米做的,是不易消化之物。人受惊吓和风寒,容易造成肠胃不畅,加之食用了许多的不易消化之物,就出现消化不良之症。孙悟空制的乌金丹中的成分,马尿腥腥躁躁,人闻后就想吐,大黄、巴豆都是泻药,锅脐灰的主要成分是炭粉,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人体内的一些毒素。因此,国王服下乌金丹后,“腹中作响,如辘轳之声不绝。即取净桶,连行了三五次”。净桶内“说不尽那秽污痰诞,内有糯米饭团一块。”国王的肠胃通畅了,便服了点米饮,“渐觉心胸宽泰,气血调和,就精神抖擞,脚力强健”,可谓药到病除。后来,孙悟空又降伏了妖精赛太岁,帮国王救回了金圣宫,彻底解除了国王的心病。
孙悟空能够对症下药、对症医治,从药理和心理双方面诊治病人,真可算得上是一位“名医”。孙悟空为朱紫国王治病,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医药科学技术的成就。
但是,《西游记》里也间接地批评了一些中医的保守思想。有些医家对一些好的药方保密,不愿向外透露,使得这些药方不能流传。这可以从孙悟空的行为中反映出来。太医官请孙悟空开药方,孙悟空却“不必执方,见药就要”,害得太医官叫人收了八百八味药,共二千四百二十四斤。他叫太医官收这么多药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那太医院官都是些愚盲之辈,所以取这许多药品,教他没处捉摸,不知我用的是那几味,难识我神妙这方也。”从商业的角度看,在那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年代,对一些商业秘密还是应当保密的,孙悟空这么做情有可原。但从医学传播的角度看,就不便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孙悟空这样做,就有点不应该了。(隋国庆 湖南省岳阳市副市长)</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向肥妓
|
2016-12-12 00: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