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
[复制链接]
138
|
1
|
2014-4-3 05: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编者按:1911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的发展颇为艰辛与困难。但不论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或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或在日本占领台湾地区期间,都未能阻挡两岸同胞对祖国传统医药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他们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奋力的抗争。虽然中医药发展面临空前的困难,但是,海峡两岸中医界同仁仍然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两岸中医药交流不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也体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医缘与药缘。
民国时期(1911~1949年),不论在大陆,或在台湾,中医学的发展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时刻。面对当局各种倒行逆施的政策,海峡两岸中医界同仁,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奋力的抗争与交流,并且竭力地传承与发展中医学。</p> 时代背景
1911年至1949年,不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中医学的发展都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竭力主张废弃中医药。1914年,袁世凯提出“废止中医,不用中药”,汪精卫则主张“不但国医一律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应限令歇业”。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对中医药也是采取废止政策。尽管在各地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下,当局取消了废止中医议案,但1936年,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中医条例》仍充满着歧视的内容。由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的政策,使得大陆中医发展遭到严重摧残。
1895年的甲午战争,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了永久霸占台湾,消除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观念,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各种“改革”。其中对中医采取自然淘汰制管理,即举办一次考试后不再许可的方式,使中医因死亡老残而自然逐年减少。因此,在日本侵台初期,曾对台中医师进行过一次考试,然后颁发许可证,并规定了许多限制;继而对中医采取扼杀、取缔政策,对具备行医资格的中医师,不发给执照,不准行医。据1897年的统计,土人医1070人,包括汉医1046人、洋医24人;而至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时,台湾持有从事中医执业许可证者仅97人,台湾地区中医药事业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摧残。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都受到极大的摧残与限制,但是这些未能阻挡中华民族对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宏扬,海峡两岸中医药的交流仍然不断。
中医教育交流
20世纪30年代,大陆中医药界一些团体与个人不顾当局的阻挠,相继兴办中医学校,力争中医学校加入教育系统,如上海有上海国医学校、中国医学院等;福州有私立福州中医专门学校、福州中医学社等;厦门有厦门国医专门学校等。这些中医学校的创办,吸引了大批有志于中医药发展的同仁,也吸引了许多台胞来大陆学习中医药。
在台湾,面对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广大台胞一刻也没有停止反抗日本文化殖民统治的斗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同日本殖民主义者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以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台湾本土文化。许多台胞甚至不畏艰辛,回到祖国大陆学习汉语、学习中医。当时广州、厦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大学生中均有不少台湾籍学生。其中到上海国医学院学习中医的台胞有苏丰任、蔡荣华、钟金枝等;在吴瑞甫主办的厦门国医专门学校里学习中医药的有叶振成等。这些台胞通过学习中医药,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祖国传统医药的认同与传承,也体现了祖国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医事人员交流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界人士交往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没有中断。日本占领台湾,使得在台湾从事中医药的环境日益恶化,造成部分台湾中医师不畏艰辛,回到大陆行医;与此同时,这些台胞亦面临着大陆国民党政府的迫害。
1926年前后,有一批台湾籍医生前来福建龙溪、龙海开业行医,如石码的谢忠信、黄德川、林良朋、林亦惠,海澄的许丕峰,浮宫的许丕丞,海沧的史介青,以及分散于各农村集镇的台籍医生,他们都为龙溪、龙海人民进行过救死扶伤的工作。这些台籍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有的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如台湾籍医生王辉森大夫,在海澄行医期间,及时把自己在诊病过程中获得的重要情况通报给当地党组织。1938年5月,日本占领厦门后,国民党当局下令逮捕全部居留大陆的台湾籍民。仅石码镇被逮捕者就有20多户59人,其中林亦惠、谢忠信、黄德川、林良朋等医生都遭逮捕并押解连城转入崇安“台湾人集中营”,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才获释放。
20世纪30年代初,台湾医师吕耀唐客居福州行医时,应用枯痔药条秘方治疗内痔收到良好疗效,仿效者不乏人在,对福建中医药治疗痔疮的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此时期大陆中医师赴台湾地区行医者,亦不乏其人。早期的如:林培因(1877~1938年),讳肇研,号培因,福鼎沙埕镇人,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进取福鼎县学第九名,后矢志攻读岐黄医术,曾受业于6位老医生,尽得医术奥秘,就诊者络绎不绝,40岁时(1917年),受邀赴台湾,在台北市悬壶数载,门庭若市,震动全台。
20世纪40年代,赴台湾地区行医者较多。举例如下:
许汝南(1888~1949年),字耀川,自幼接受父辈传授医药知识,21岁旅居新加坡,拜田伯良先生(诏安县人)为师,学成回家乡。因其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而名扬县内外。40年代赴台湾,1946年任台湾省台南市中医公会会长;1947年又回故里。
黄海晏,字河清,诏安人,出身中医世家。随父攻读医书。20世纪30年代赴台。1947年参加考试院中医师特种考试及格。开设寿元中医义诊所。曾任考试院典试委员、中国医药研究所研究委员,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台湾中国针灸学会顾问等职。
海峡两岸中医药界人士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两岸中医药学的发展,并成为发展当地中医药事业的骨干。
中药材交流
近代海峡两岸中药材的交流主要是依托两岸经贸活动而进行的。
民国时期,福州是福建省最大的土特产出口及对台口岸,是闽东、闽北以及闽南部分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品,如山西省供给的兽皮和毛皮,从山东省、天津及沿海其他各地以木船运来的蔬菜和药材,来自琉球岛的贡舶输入干鱼、鱼翅、冲燕窝、酒、海参等。福州口岸主要输出茶叶、樟脑、木材、纸、药材、香菇、干鲜果等。
当时厦门的进出口贸易主要由当地的十途郊经营,即洋郊、北郊、匹头郊、茶郊、泉郊、药郊等。药郊从事药材进出口贸易,同时兼办各种海产物,可分为洋货行及药材行。洋货行为主的商号输入的货物有洋参、燕窝、鹿茸、高丽参、鲍鱼、海参、肉桂、龙涎香、琥珀、熊胆、牛黄等,主要从香港输入,供给漳、泉等地。药材行的商号办理的货物有肉桂、珍珠、琥珀、牛黄、犀角等,均从新加坡、安南、淡水等地输入。
抗战期间,由于福州、厦门两大港口遭受封锁,对外贸易的进行便转移至三都澳、漳州石码、泉州、涵江、海口、沙埕等港口。如厦门沦陷后,闽南各县进出口货物分散于漳州泉州两地。出口货物是纸类、竹品、药材、杂物等。从海峡两岸的贸易内容来看,中药材是这一时期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未中断。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泉欣献
|
2016-10-2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回帖是美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