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亚洲中医药文化的地区特点(上)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亚洲中医药文化的地区特点(上)
[复制链接]
99
|
1
|
2014-4-4 13: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亚洲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等5个地区,在中医药文化方面,各个地区有什么特点?中医药要想进一步走出国门,冲向亚洲,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本文将以5个地区的主要国家为例,对亚洲中医药特点进行解读。
东亚:虚心学习经验
强化民族自尊
渊源久远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东亚5国中医药的主要特点。中国以外的4个国家,其传统医学或由中国的中医学传入,或与中国的蒙医学同根同源,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日本称中医药学为汉方医学。中医药在公元5世纪传入。目前中药得到健康保险承认,汉方药(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达到80%。汉方医学医疗、科研、教育、学术机构齐全。公众对汉方医药持信任态度的占大多数。
韩国以中医药学为主要基础形成的传统医药学先称东医,1980年政府正式颁布法令统称为韩医。公元前2世纪,中医学传入(先于日本)。1951年10月颁布《国民医药法令》,确定东医(韩医)和西医地位相同,享受同等的基本待遇。中医药(传统药)市场活跃。韩医医疗、科研、教育机构齐全。每年有不少人来华进修,学习中医学成为韩医学界的热点。
朝鲜称传统医学为东医学。与韩国的传统医学发展一脉相承。正式将传统医学列为法定医疗体系。各级治疗、预防机构都设立东医科;各道及市、郡还设立了东医治疗、预防机构,都设有病床。建立了国家东医科学研究院及一些研究所和东医干部培养所,并且在各医学教育机构增设了东医学部或科。先后选派一些东医干部到中国进修学习中医学。
蒙古称传统医学为蒙医学。与中国的蒙医学同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蒙医药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设立200多个国立、民办和个体蒙医药机构,并在较大的医院设立了蒙医或称民间医学门诊。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国和本国国内培养了600余名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蒙医药人员。
东南亚:倾注爱国情怀
团结华人华侨
人缘亲近是东南亚11国中医药主要特点。东南亚国家华人华侨众多,哪里有华侨华人,那里就有中医药;哪里的华人华侨人数多,那里的中医药发展就较好。
泰国人口6544万;华人约有915万人。中医药在700年前的素可泰王朝时期随着中国东南沿海华人移居而传入。有60%的人喜欢采用中医药及当地传统医药疗法。2001年7月1日,以法律形式批准中医合法化。
马来西亚人口2717万人;华人约690万。华人侨居马来半岛最早见于唐朝(618年至907年)。1878年起陆续创立雪兰莪荣阳回春馆中医留医所、吉隆坡同善医院、槟城南华医院、吉隆坡中华施诊所和霹雳中华医院。中医药团体和学术组织迄今己有30多个。政府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但已有呼吁将中医、针灸纳入医疗保险的提案,引起上层重视。
新加坡人口484万;华人约有366万人。中医随着华人定居而传入,成为当地的重要医疗体系。1867年起陆续创办同济医院、同善医院、广惠肇留医院(中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30余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中医院内设了研究机构。1995年5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等8个较大的中医团体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决定制定《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行规准则》。
文莱人口约38万;华人约5.7万。在富裕的文莱,人民终身享受免费医疗。人民信任并欢迎中医。(本报记者 马定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bfkq
|
2016-10-6 21: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