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黄帝内经》的问答体与岐伯的实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黄帝内经》的问答体与岐伯的实在
[复制链接]
115
|
1
|
2014-4-12 18: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用问答体的体裁著述医书以示黄帝诸先师之教。问答体又称“对问体”,是诸多文体的一种。《左传》已孕育了颂、铭、诔、隐语、檄文、论辩、赋、歌、诗、谣、诵等多种文章体裁。《淮南子》中包含了论体、注体、术体、式体、格言体、诠释体和序体等七种体裁,称之为“七体”。问答体是受论辩体和赋体影响而产生的应用文体。《黄帝内经》中每多见有韵语,是受赋影响之明证。
《周礼》一书中,已经记有很丰富的医学理论。战国时代已经因于传承和治法之异有学派之分,例如有扁鹊学派、汤液学派、黄老学派等。汉初黄老学派的医学家们,整理了战国和秦代的医学著作及口传学术,整编成《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汉书·艺文志》还记载着当时尚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白氏旁经》。称谓内者,作者本家本人之学;作者之外包括弟子们的发挥为外;与此派有联系着为旁。《黄帝内经》的内容是黄老学派医家作者世代继承先师们的学术。但后来其他诸经都亡佚,仅有《黄帝内经》传承至今。
《黄帝内经》一书的整理者,以书称“经”,不仅是称经以示重,称经以示道,更主要的是此学术源出于圣人。汉·扬雄《法言·学行》说:“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在经学盛行的时代,“经”的价值重于“书”。晋·张华《博物志》说:“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称经是要有依据的,特别强调的是它的价值量级。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目叙》总结道:“盖经也者非他,盖天下之公理而已。”“经”当是圣人之教的天下公理。
《黄帝内经》冠名黄帝,固然是溯本崇源。从诸篇的答问,如《灵枢·口问》、《灵枢·师传》等篇的记述,有关理论是经师徒世世代代传承而保存的,当属敞露本真。因纂述于后人,惟用问答体最洽。使用问答体,既可以据问题为中心而立论,又可以在对话中表述多重要点。整理者的随进所得,也可随语补益。如同儒家的《论语》一样,《内经》也采用了问答体。
《内经》一书设问作答的人物,皆有文献与口碑史学的依据。如岐伯,《路史》称:“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至道。”《帝王世纪》称岐伯为黄帝臣:“黄帝使岐伯尝百草木,定百草经,医方,以疗众病也。”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说岐伯及其家族居住之地所迁徙的事:“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当代学者郑怀林、王作人、宋书云诸人,在河南新密市岐伯山、岐伯洞、岐伯墓等地,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考察,又结合《内经》中岐伯之论、现遗存诸经中岐伯的论言,以其与《河南通志》、《密县志》的记载中与岐伯等人有关的口传资料相结合,运用口述史学的方法,田野作业与书斋作业相结合证实了岐伯是医学家确有其事。新密岐黄文化故地的发现,也在历史真实的认识中发现了社会真实,以其克服文献研究的局限性,将以往的“解释岐伯”推向“重现岐伯”的方向前进。
涉及《内经》的其他先师也皆有来历,如伯高,在《山海经》、《管子·地数篇》皆有记载,名为大鸿的鬼臾区是天文学家,在陕西凤翔有鸿冢,在新密有大鸿山。《素问·移精变气论》中的僦贷季,据《路史》记载:“僦贷季,岐伯之师也。天师岐伯对黄帝云,我与僦贷季理脉已二世也。”是说岐伯也有师承。《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医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宋代苏颂《本草序》中称“雠校岐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后世医家也把岐伯列于黄帝之先,以岐黄为医家之祖,是对史实的尊重。《黄帝内经》以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问形式著书,既是溯源医史,又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医学建立了理论规范。(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cwbm48w
|
2016-11-26 20: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gopa7574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