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辨析證、证、症、徵、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辨析證、证、症、徵、征
[复制链接]
128
|
1
|
2014-4-2 08: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学习中医时,经常会碰到證、证、症、徵、征等字,要想搞清楚它们的区别,应当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徵、征、證、证四字《说文》俱有记载,“症”则为后世俗字。
《说文》:“證,告也”;“证,谏也”。證,谓病人将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告诉医生,即今天“症状”之“症”,但值得指出的是,其引申广义常包括体征;“证”,谓直言劝谏。證、证二字在秦汉时既不同音,亦不同义,且“證”为常用字,“证”为罕用字;至金元,“證”与“证”之音始相同,民间为求简便,且“证”字罕用,二字不易混淆,遂出现了以“证”代“證”的倾向。
至于“症”,大约出现于元代,为“證”的古今字,亦称区别字,或称俗字。乃是因为“證”除“症状”的含义外,还有“證明”、“證据”等诸多含义,为了区别二者,民间始创“症”字专指“症状”的含义。因其为民间所创,故称“俗字”,如《辞海》曰:“症,證俗字,病徵也”;“證,病證,俗做症字”。明清两代,出现了“證”、“症”并用,以“症”代“證”的倾向。如《伤寒类方序》引《伤寒例》之文用“證”,自述则用“症”;于书名亦可现其一端,如明代之《症治答难》、《杂症会考》、《脉症治方》,清代之《方症联珠》、《方症会要》、《辨症玉则》等。至民国,“症”则于“症状”之义上完全取代了“證”而登大雅之堂,所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西医学界采用“症”,是完全符合语言文字发展趋势的。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简化字”方案。因“证”字罕用,而“證”字笔画烦杂,且在元明清已有“证”、“證”通用之例,故将“證”简化为“证”。新中国扶持中医,主张中西医并重,于是中医界针对西医的辨病论治提出辨证论治,从而赋与了“证”新的含义。
《说文》:“徵,召也,从壬从微省;壬(挺的本字)微为徵,行于微而闻达者即徵也。”(从段注本)《说文》:“征,正行也。”从“徵”的字形结构分析,蕴涵了“显现于外”之意,故其本义训为“徵召”,又引申为“徵验”、“迹象”等意。“征”本义为行军讨伐不义者以正之,故孟子说:“征之为言正也。”故引申为“远行”、“讨伐”等意。“徵”、“征”二字本不同,新中国成立后,“徵”简化为“征”,所以“征”便身兼“徵”、“征”二字的含义了。
目前医学上常用“体征”一词,此词较确切地反映了“徵”的本意。所谓“体征”就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病变 ,即医师或他人的客观检查所见,其中“可察觉”三字尤其体现了“显现于外”的内涵。另外,“综合征”亦是医学常用语,指不同病因的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组基本相同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如肾病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此处“征”的含义扩大了,不仅指体征,也指症状,但这种情况一般只见于“综合征”一词。
如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證、证、症、徵、征的本义、引申义及区别,那么,在阅读医学文献及具体应用时,就不至于产生歧义,也不至于误用了。(刘冠军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bonefzy
|
2016-9-27 04: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在大排长龙时,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龙的传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ffestcic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