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综合征(5)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综合征(5)
[复制链接]
156
|
1
|
2014-4-15 08: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2010年10月1日十一诊:服药后患者自觉轻微腹胀,喜按,大便略成形,1日行3~4次,约180克,仍觉口干不欲饮。9月30日出现低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小便量2040ml。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微瘀,苔中白腻,脉芤。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砂仁10克,茯苓30克,焦麦芽30克,焦山楂20克,生姜10克,炮姜10克,炒白术30克,木香10克,升麻10克,厚朴10克,炒苍术10克,炒薏苡仁30克,生黄芪30克,西洋参20克,炙甘草10克。3剂,煎服法同前。
按:《伤寒论》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患者腹胀满,仍为脾虚气滞腹满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佐以焦麦芽、焦山楂消导之品;二术、茯苓、砂仁增健脾燥湿之功;升麻、生黄芪托疮生肌,促小腿创伤处新生肉芽组织生长;炙甘草益脾气,调和诸药,护胃气。
2010年10月11日十二诊:患者药后腹胀基本消失,体温正常,略口干,精神可,小便量1100ml,有食欲,可食稀饭200ml,大便成形,日2~3次。舌体略胖大,边有齿痕,苔中白腻,脉象柔和。自诉近日烦躁,手足心热,体温正常,胃胀、腹胀,但程度较前轻,叩诊呈鼓音,口干不欲饮,无明显口苦,进食尚可,小便量180ml(在血液滤过条件下),大便成形,日1次,200克。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芤。处方:生黄芪30克,西洋参20克,五味子10克,柴胡10克,制半夏10克,生姜10克,厚朴10克,香附10克,白豆蔻10克,炒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藿香3克,生甘草10克。1剂,少量多次,分次口服。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不足亦可出现烦躁、手足心热,可伴见乏力、汗出、怕冷,舌体淡胖,脉芤等阳气不足的临床表现;而阴虚烦躁除手足心热外,还可伴见口干、怕热,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临床表现。故以生黄芪扶气、西洋参益气、五味子敛气、生甘草护胃气,正气足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正气不足时出现腹胀,即气不利则满,提示正气渐恢复,疾病向愈,切忌滥用攻伐之品,应以益气为主,佐以少量行气之药如厚朴、香附等,补而不滞。脾主大腹,脾阳不振,阳微则湿盛,故以藿香芳香化浊,豆蔻、薏苡仁、茯苓渗湿运脾利小便,如叶天士《温热论》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半夏、生姜燥湿降逆止呕,柴胡疏肝和胃。
患者服药1剂后腹胀满明显缓解,叩诊无鼓音,烦躁、手足心热减。后续服1剂,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进食尚可,小便量渐增,大便成形,日1次,约200克。舌体淡胖,苔薄白,脉沉。复查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电解质基本正常,血红蛋白、血小板略低。
中医治病强调治“人”,其主要思路就是改变人体内在环境,提高自我修复的能力,而通过服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可激发这种能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上病案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挤压伤可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紊乱,病程迁延,病情易反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证论治,三因制宜,治疗过程中切记欲速则不达。(刘东汉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刘维忠 甘肃省卫生厅 刘倍吟 刘倍均 甘肃中医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idhb8423
|
2016-12-9 09: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猪V5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hslk402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