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用排除法诊断半表半里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用排除法诊断半表半里证
[复制链接]
102
|
1
|
2014-4-12 22: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当治以“和”法。
●对于复杂病症,难以直接根据条文提纲判断是否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可以采取排除法。即排除了病位在表、在里,那么就可以判断出是半表半里之证,再进一步结合寒热、虚实的情况,判断是偏于阳证的少阳病还是偏于阴证的厥阴病,然后再进一步辨方证。
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始自于宋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论》中对“半表半里”的相关论述见于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张仲景在创造性地提出半表半里病位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半表半里的治法,即不可汗、不可下,只能“和”之。
在《伤寒论》中半表半里证的篇幅较表证、里证为少,但由于半表半里为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故临床半表半里证反而多见,并且证候复杂。笔者临床常用排除法来判断是否为半表半里证。
对半表半里证治的理解
正邪相争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理论之一。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已被大家熟知。在《伤寒论》中,也大量采用了正邪相争学说。机体发病与否,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如邪气与正气相争于表,则表现为表证。“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是太阳病,治以麻黄汤、桂枝汤类辛温解表剂;“无热恶寒,发于阴也”是少阴病,治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强壮解表剂。
对于正邪相争于表,正不能胜邪的,则邪气入里。如《伤寒论》第97条所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也说明疾病的相传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伤寒论》成书前,《伤寒论》之前以表、里分病位,即认为病不在表,即在里。故治疗时,常汗之不愈则下之,《伤寒论》一书中就批判了这样的陋习。事实上,在表、里之外,还有一个病位在半表半里的情况。
六经辨证由八纲辨证发展而来,表、里、半表半里为病位,寒热、虚实为病性,阴阳为主纲,在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存在着阴、阳不同的证。将六经与八纲一一相应,则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为厥阴病。
以三阳病为例,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太阳病治以解表,阳明病治以清泻里热,少阳病治以和解半表半里。从症状而言,阳明为胃家实,或为发热、汗出、口渴、脉大的里热实证的白虎汤证,或为热结里实便秘的承气汤证等,而少阳病的提纲为“口苦,咽干,目眩”,属于清窍热之证,虽然有热,但尚未达到阳明热的程度,治以小柴胡汤。方中既有清热的黄芩,也有解表的柴胡、生姜,也有补益中气,防止邪气进一步传里的人参、甘草、大枣、生姜等。说明少阳病是介于太阳病、阳明病过渡阶段的,也说明若少阳病不解,则邪气可以进一步传入阳明病。
对于少阳半表半里,历代提出诸如“少阳枢机”,甚至还有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治从少阳的观点等,都表明了半表半里病位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正因为病邪传入半表半里的原因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即正不胜邪,故在半表半里的治疗,就需要顾护正气,防止邪气进一步深入,故少阳病的方剂小柴胡汤中,有人参、大枣、甘草、生姜。厥阴病的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桂枝、干姜、甘草,乌梅丸中有干姜、当归、人参等。但又因为半表半里之邪无出路,故常常郁久可见化热之证。故治疗时还需清半表半里之热,调和之。
如何诊断半表半里证
如果见到典型的半表半里证,符合少阳病、厥阴病提纲条文的,可以直接判断。如见到“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之症,则可以直接判断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从而可以给予小柴胡汤治疗。对于复杂病症,难以直接根据条文提纲判断的,可以采取排除法。
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结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所以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证、里证为证单纯,故不似表证、里证那样可以提出简明的概括性提纲。如少阳病的提纲症“口苦、咽干、目眩”亦只是提出简明的概括特征,对于半表半里的阳证来说,这个提纲是不能完全概括的。同样,对于厥阴病而言,厥阴病的提纲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同样是不能完全概括的。因此,临床有时候并不能够根据条文提纲来判断是否属于半表半里证。这时可以采取排除法,即排除了病位在表、在里,就可以判断出是半表半里之证,再进一步结合寒热、虚实的情况,可以判断出是偏于阳证的少阳病还是偏于阴证的厥阴病,然后再进一步辨方证。
《伤寒论》中,六经排列顺序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在三阳病中,少阳排到最后,在三阴病中,厥阴病排到最后,都是由于表里易判的缘故,对于排除了表、里的证,自然归属于半表半里证,因此半表半里证排到表证、里证的后面。(马家驹 陈建国 陶有强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xmwk2677
|
2016-11-27 16: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坐沙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hslk402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