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蛔虫病中医诊疗技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蛔虫病中医诊疗技术
[复制链接]
130
|
1
|
2014-4-10 03: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以食欲缺乏、面色萎黄、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粪检有虫卵为主要特征。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在农村尤为多见。由于成虫寄生于小肠,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若蛔虫误入临近器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则危及生命。
中医医籍中,将蛔虫称为“长虫”、“大虫”、“食虫”、“消谷虫”等。
病因病机
蛔虫寄生于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故可见面黄少华等气血不足之证。蛔虫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如蛔虫上窜入胃,使胃失和降,引起恶心呕吐、吐蛔;钻入胆道,使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脘腹剧痛,而形成“蛔厥”;钻入阑尾,使气滞血瘀,肉腐血败,而形成“肠痈”;蛔虫数量多时,缠结成团,阻塞肠中,使传化不行,腑气不通而成“虫瘕”。
辨证论治
1.蛔虫证
[证候]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食欲缺乏,日见消瘦,大便不调,面色萎黄,或恶心、呕吐,或吐蛔虫,或大便下虫。睡眠不安,寐中磨牙,甚则爱挖鼻孔,咬衣角,嗜食泥土等;有的患儿面部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蓝色斑点,或下唇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粪便镜检有蛔虫卵。
[治法]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方药] 使君子散加减。主要药物:使君子、乌梅、苦楝根皮、白芜荑、雷丸、槟榔。
腹部胀满,大便不畅者加大黄,或玄明粉;在蛔虫治疗后,继续健脾和胃,选用四君子汤加减。
2.蛔厥证
[证候] 具有蛔虫证的一般症状。突然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常吐出蛔虫。重者腹痛持续,时轻时剧,畏寒发热,甚则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安蛔定痛,继以驱虫。
[方药] 乌梅丸加减。主要药物:乌梅、党参、桂枝、细辛、干姜、附子、黄连、黄柏、蜀椒、当归等。
若唇舌红赤,偏于热甚者可重用黄连、黄柏;若腹痛喜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唇舌淡白,偏于寒者可重用干姜、桂枝;腹痛剧烈者酌加大黄、玄明粉、枳壳,腹痛缓解后再予驱虫治疗。
3.虫瘕证
[证候] 有蛔虫病史,突然阵发性剧烈腹痛,常伴有频繁呕吐,甚至吐出蛔虫,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部可按及大小不等、部位不定的条索状、或呈团状样包块,按之可活动,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病情加重者,腹部可有硬块状,肠鸣和压痛明显,舌质偏红、舌苔白腻,或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
[治法] 行气通腑,继以驱虫。
[方药] 驱蛔承气汤加减。
主要药物: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使君子、乌梅、槟榔、苦楝皮等。
经验方
1.百部汤
[药物组成] 百部9克,槟榔9克,使君子 9克,青皮6克,苍术6克,黄柏6克,甘草3克。
[功效]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适应证]蛔虫症。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空腹时服,连服3剂。
2.施今墨经验方
[药物组成] 炒槟榔5克,炒吴茱萸0.6克,姜厚朴3克,炒建曲5克,炒黄连2.4克,姜半夏3克,使君肉10克(炒),炒榧子6克,炒枳壳3克,野于术 3克,壳砂仁3克,莱菔子5克,炙甘草1.5克。
[功效] 驱虫和胃消积。
[适应证] 蛔虫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空腹时服,连服3剂。
3.自拟安蛔汤
[药物组成]柴胡15克,杭芍15克,枳壳10克,槟榔15克,金铃子15克,郁金15克,乌梅15克,山楂15克,厚朴15克,香附15克,木香15克,连翘15克,生甘草10克。
[功效] 镇痛、清热、安蛔虫。
[适应证]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6剂为一疗程。
4.安蛔汤
[药物组成] 乌梅、茵陈、大黄、黄柏、川楝子、干姜、党参、当归、枳壳、甘草各6~10克,肉桂1~3克。
[功效] 安蛔止痛。
[适应症]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早中晚分服。
5.梅椒二黄汤
[药物组成] 黄连2克,花椒、乌梅、使君子、鹤虱、大黄各10克。
[功效] 辛开苦降、安蛔驱虫。
[适应证]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水煎两次,分次频服,日服一剂;腹痛剧者日服两剂。
适宜技术
1.敷贴法
驱蛔散、韭菜蔸、葱蔸各10个,苦楝皮125克,艾叶、川椒各10克,橘叶30克,莪术6克,芒硝 5克,酒药子一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皮等切碎,将上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药物温度保持在37℃以上,每日1~2剂。用于肠蛔虫证或虫瘕证。
2.针灸法
先刺迎香透四白穴、胆囊穴,然后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水沟。亦可刺“胆蛔压痛点”,部位在两小腿外侧足三里穴下方,先以针柄或棉棒按压皮肤,寻找压痛敏感点,再用毫针刺入,出现第一次针感后,继续深刺至出现第二次针感,双手同时运针,边捻转边提插,针刺后保留至疼痛缓解或消失。用于蛔厥证。
3.推拿法
方法一:在治疗前10~20分钟时,可肌内注射阿托品0.2~0.3毫克。患儿屈膝仰卧于 B超检查台上,腰背部适当垫高,操作者立于患儿右侧,以右手拇指涂上液体石蜡后连续按摩患儿右上腹,先由胆囊区沿肋下向左下方挤压达到剑突,再由剑突右侧垂直向下按压达脐旁,反复按摩3~5次,约5分钟,具有促使胆囊收缩的作用。当患儿剧烈腹痛突然缓解,再次挤压无不适时即可停止。如无效再次推压。用于蛔厥证。
方法二:先让患儿口服植物油50~100毫升,一小时后开始按摩腹部。术者宜站在患儿右侧,涂搽滑石粉后,用右掌心贴住患儿腹部皮肤,以脐为中心,由轻至重做顺时针方向按摩,如虫团松动,但解开较慢,可用手捏法帮助松解。一般经过30~40分钟按摩后,虫团即可渐渐散开,腹痛和压痛可明显减轻,使肠道梗阻症状缓解或消失。用于虫瘕证。
预防护理
预防: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手,不吸吮手指,不吃生冷及未洗净的瓜果。
护理:服用驱虫药时,应注意休息和饮食,并注意服药后是否有反应及排虫情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肥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改英雅
|
2016-11-15 03: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他们心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Infuscup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