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人参补气之圣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人参补气之圣药
[复制链接]
132
|
1
|
2014-4-21 11: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人衔、鬼盖,列为上品。“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考仲景用人参的条文共76处,出现在42个方剂中。《药徵》认为“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惊”。《别录》云:“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药性》谓其“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大明日华本草》曰:“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本草经疏》称:“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本草正》谓:“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本草新编》论人参指出:“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
人参自《神农本草经》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补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宋代前主要用其生津止渴,益气补虚,金元之后,始用其大补元气以固脱。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医家对人参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应用范围有明显扩大。笔者根据前贤经验及姜良铎老师用药体会,将其归纳为5大功用,现介绍如下。
大补元气
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等,均选人参大补元气,除具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外,还能增强应激适应能力和强心固脱,为拯救虚脱之第一要药。配干姜、桂枝以补气回阳,除阴霾,治表证误汗吐下,致阴竭阳亡,或直中三阴,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细者。可单用人参15~30克浓煎取汁服,即(独参汤)有明显补气固脱之效。如大失血者,尤当独重用人参补气摄血,此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陈士铎云:“人参脱于一时,血失于一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它药缓不济事,必用人参作一剂,服以救之。”
近年以人参或参附汤、生脉散之煎剂或注射液救治各种心力衰竭、休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补五脏
补心定悸,主胸痹,心动悸
仲景用人参汤治疗“胸痹,心中痞气”;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九痛丸治九种心痛,皆用人参安神定悸。《神农本草经》曰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药徵》云:“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名医别录》谓人参能“通血脉,破坚积”。《证治准绳》养心汤、《济生方》之归脾汤,皆用人参治心悸,失眠,脉细弱者。《圣济总录》卷55用人参配吴茱萸治疗胸痹心痛。
现代临床用人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每每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补脾养血,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
人参甘温入脾经,补脾益气,振脾阳而资化源,有气血双补之效,为补脾要药。具有改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能促进血清蛋白合成,刺激造血器官,促进造血机能旺盛。故常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生化无权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谷不香,脘腹虚胀,大便溏泄者,配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如兼寒者加干姜温中祛寒;脾气虚极,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之证者,伍黄芪、白术、升麻、柴胡、桔梗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肌肉张力,有升阳举陷之能。
健脾调中,主吐利
人参为补益脾胃之要药,且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滞,故止呕尤为专长,善疗虚寒性吐利。吴茱萸汤治疗胃阳不足,寒饮内停,或夹肝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外台》黄芩汤主凡中寒气少之干呕下利;大半夏汤证亦为虚寒性的胃反呕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之证,为素体阳虚不足,感受寒邪以后又经吐下,致脾气下陷,寒盛于下而吐利并作;桂枝人参汤证是虚寒性协热下利;理中丸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此里寒重当用理中丸先温补中阳,使阳复寒消则吐利自除。
仲景在应用以上诸方中均用人参健脾和胃,调畅中州,治疗呕吐时多用生姜、半夏、吴茱萸相伍;治疗下利时多与干姜合用;夹有郁热者可配黄连、黄芩;兼有表邪者可加桂枝解表,调和营卫。
益智安神,主心脾两虚证
《神农本草经》谓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本经疏证》云:“人参为阴中之阳,其力厚,其性醇,故举安精神,定魂魄,而补五脏之征验具矣!”人参大补元气,化精微,生阴血,为益心气、通百脉、和五脏,养精神之要药,故能益智安神。多用治心脾两虚而致的失眠头痛,惊悸健忘,神疲倦怠,精神恍惚等症。方如《济生方》之归脾汤,补脾养心安神;《摄生秘剖》之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安神。
补肾助阳,主少阴阳虚,阴寒凝滞证
人参禀性中和,气冠群草。补气助肾阳见于附子汤,治疗“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及“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成无己曰:“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于阴也。”方中人参、附子相伍温补少阴心肾,以壮火之阳,而阴自和。陶御风在《临证本草》指出:“凡用参救绝,无非补肾,肾气不生,绝必难救,然救绝者,肾不至全耗,不必用参,肾若至绝,则不得不用参。人参气味阳多于阴,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而下。但入肝肾须与熟地、山茱萸、牛膝等药同用,有补气生肾水之妙。”
人参有强肾起痿之功,治疗老年性继发性阳痿和性交次数减少、勃起困难、早泄、射精不足或丧失性欲者,均有一定疗效。
补肺定喘,主肺痿,咳逆上气
人参益肺气而充百脉,大补肺中元气。脾为土,肺为金,土能生金,仲景把这一相生关系应用于临床,用培补脾土的药物来治疗肺金的病变,如用千金生姜甘草汤治疗肺痿。陈修园指出:“中者土也,土能生金,金之母,即资生之源也,夫肺痿咳唾涎不止,咽燥而渴者是中土虚,水气逆,阻其津液不能上滋也,方中生姜甘草汤者,君生姜破饮行阳,蒸津液上滋,佐以人参,入太阴,振脾中之阳,育肺中之阴,又以大枣、甘草助之,为资生之始,令土旺则生津制水矣。”“咳逆上气,咽喉不利”,用麦门冬汤培土生金,方中人参养胃益气,使胃得养而气能生津。炙甘草汤治疗肺痿,方中人参也是起补土生金的作用。
如肺肾两虚之喘咳者,配蛤蚧、胡桃肉、肉桂补肺益肾,纳气定喘。近年用之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之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心肺功能不全的哮喘,均有良效。
益气生津
人参味甘微苦,善补气益阴,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云:“止消渴”。《本草纲目》论人参之主治云:“止渴生津液”。《本草经读》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后,亡其津液。”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自汗不止之“渴欲饮水”;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麦门冬汤用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皆取人参之清润以生津止渴。小柴胡汤方后云:“上七味……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此亦说明用人参之意,旨在生津。
仲景还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益阴,治霍乱病亡阳脱液的证候。以上皆说明了人参具有益气生津补阴之功能。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治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人参可补内虚助生发之气,使少阳之邪透达于外,以达安内攘外之功效。旋覆代赭汤以人参治痞;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以人参佐厚朴、生姜、半夏消腹胀。余如治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治日晡所发潮热的柴胡加芒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的柴胡桂枝汤等,均用人参。
由此可看出,小柴胡汤确实是和解之专剂,但柴胡、黄芩只是和解外邪,真正和解表里者为人参。
扶正祛邪
人参大补元气以助正气,《神农本草经》谓“主补五脏……除邪气”;《药性论》云“主五劳七伤,虚损微弱,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本草纲目》谓可治“男妇一切虚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如增加T细胞,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应激能力。人参与祛邪药合用,对正虚邪实或邪未尽而正气先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的作用。如桂枝人参汤治“太阳病,外证未除,又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治太阳病“身疼痛,脉沉迟者”;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均取人参扶正祛邪之功。后世之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均从之立意。(魏文浩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illquisk
|
2017-1-6 05: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的都是大爷!但是欠钱不还的更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ysuxj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