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千年越医底蕴深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千年越医底蕴深
[复制链接]
146
|
1
|
2014-4-20 02: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绍兴古称“越”,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自成一派,世称“越医”。越医呈现出专科世家多、流派多、名医多、著述多的鲜明特点,具有重实践、敢创新、善总结、知行合一的独特个性,在中华医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越医千年·序》)。2009年“越医文化”成功申报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励精图治的务实精神
绍兴人以勤俭务实名世,耕读传家是其传统。大禹治水,百折不回,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克洪荒而享太平;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雪耻而开创越国伟业。历代越医秉承的就是这种励精图治的务实精神,越医结社办报的成就,是其务实精神的明证。
清末民初,结社办报是很时鲜的事,据所见资料统计,1908~1920年间全国大约创办中医杂志20余种。1908年,由何廉臣、裘吉生等人发起成立绍郡医药学研究社,同年创办《绍兴医药学报》。《学报》特聘海内中医名流章太炎、丁仲祜、张寿颐、张寿甫等为名誉编辑。绍兴成为当时全国中医药学术交流的中心阵地,也展示了越医制度严密、办事严禁的作风。
越医治学行医的作风也充分体现了其务实精神。从《通俗伤寒论》中俞根初引用的书看,有《内经》、《千金方》、《伤寒总病论》、《医学心悟》、《和剂局方》、《医方集解》、《伤寒全生集》等,其读书之广,学习之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俞氏勤于实践,说“谚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非谓临证多者不必读书也,亦谓临证多者乃读书耳”(《通俗伤寒论·伤寒要义》)。其诊病时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告诫后学“慎毋相对斯须,便处方药”(《通俗伤寒论·伤寒诊法》)。其诊病,必先观目察舌,用两手按其胸脘至小腹,有无痛处,再问其口渴与否,大小便通与不通,服过何药,然后切脉辨证,查明其病情,审定其现象,心中了了,毫无疑似,方始处方。俞氏对患者,必问其所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明其有否药误,以便核前之因,配己之见,默为挽救,从不吹毛求疵,信口雌黄,并告诫说:如果“病已垂危,无可挽救,慎勿贪功奏技,而违众处方,以招铄金之谤”(《 通俗伤寒论·查旧方》)。其务实如是。
不激不厉的和谐思想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得中和之美,雅俗共赏,后人评之“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越剧以其悠扬优美之唱腔,尽显江南情调。不激不厉的和谐思想也成了越医文化的重要内涵。张景岳提出“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于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其“医易同源”的思想,阴阳既本同一体,又一分为二、体用一源的辨证观,是越医文化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张仲景伤寒之说统治医坛千余年,至清叶、吴温病学说兴起,寒温之争炽热化。
俞根初创绍派伤寒,其体现的核心思想也是“和谐”二字。俞氏首次提出寒温一统观点。指出“伤寒,外感百病之总名也”(《通俗伤寒论·伤寒要义》)。“后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伤寒二字统括四时六气之外感证”(《通俗伤寒论·伤寒夹证》)。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新论(《通俗伤寒论·六经总诀》)。何廉臣称之曰:“廉臣细参吴氏《条辨》峙立三焦,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一无遗憾”(《通俗伤寒论·六经总诀》)。其二,俞氏治养亦重,专设瘥后调理诸法。其三,俞氏用药轻灵,多选用质轻的草木花类药,药之用量亦较轻,并喜欢用鲜品及汁,深得举重若轻之奥秘。
择善而从的包容胸怀
蔡元培以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论奠定了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最高学府的基础,越医的包容胸怀堪与之媲美。其表现:一是皇家医与草根医的融合。南宋,宋高宗赵构驻跸于绍,一大批御医随之南渡,亦有不少流落民间,绍派医家喜用之栝楼就传之于宫庭医;当地的钱氏女科亦因治愈高宗后、妃、嫔之疾有功而名声大噪。
二是越医乐于博采众家之长。一代宗师张景岳曾游学北京、辽东等地;御医傅懋光主持与朝鲜国御医的医学交流;章虚谷曾游学岭南、河北、苏州等地;清末民初,越医与江、沪医家交游更是密切。赵晴初曾为马培之《纪恩录》写跋;何廉臣曾寓苏垣一年,居沪三年;王慎轩更是把吴中作为第二故乡,承孟河医派衣钵,创办苏州国医学校,悬壶济世,以妇科大家“王神仙”享誉吴中。
三是中西包容。何廉臣《中西医学折衷论》中提出对中西医学须“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精益求精,不存疆域异同之见”。其不但亲自在上海游学,并购多种译本以汲取西学新知,并且命其子幼廉专程去沪上学习新知。在其主持的1909年4月朔日绍兴医药学社的朔望讲学中,特邀美国传教士、绍兴福康医院的创办人高福林参加,商讨眼下常见疾病中西疗法的优劣。1934年6月杜同甲组织了“甲戌中西医联欢会。”1914年裘吉生在绍兴创办中西医兼备的裘氏医院,虽然规模小,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当时是创举。1921年,裘氏迁杭筹建三三医院,延聘中西医师十数人。
四是能包容不同人的不同意见。《绍兴医药学报》在民国十七年四月第4卷第6期上发表了余云岫撰写的《中国医学结核病观念变迁史》一文,并在按语中说:“余君为攻击中医最烈者,而此篇足资整理中医之助,病家之益,故发表之。本刊不以人废言也。”其包容如是。余云岫能向《学报》投稿,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学报》当时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桀骜不驯的独立个性
东汉,绍兴出了一位无神论宗师王充。在越地,既有柔绵的越剧,又有高亢激昂的绍剧;既有西施之柔美,又有秋瑾之豪侠;既有得书法中和之美精髓的王羲之,又有被誉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的徐渭;鲁迅一介书生,却心担天下,被誉为“民族脊梁”。历代科举中,绍兴出了15个文状元,同时也出了12个武状元。越人既能卧薪尝胆、养晦韬略,也能“横眉冷对”,卓尔不群。桀骜不驯的张扬个性是越医文化的重要体现。
章虚谷著《医门棒喝》,针砭时弊,棒喝警世。历代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宗,辨证之师;清时吴中叶天土、吴鞠通创温病学说,自此寒温之争不绝。绍派鼻祖俞根初“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新思路,标新立异;其后的另一绍派大家胡宝书提出“竖读伤寒,横看温病”,何等气势。民国中医存废之争中,余云岫是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其所著《灵素商兑》是鼓吹废止中医的重要理论工具,当时全国虽有无数文章应战,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方旗鼓相当。越医杨质民《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提出“吾人欲讨论《内经》之真价,宜以哲学的眼光衡量之,不当以自然科学的见解批评之。”“《内经》之最高理论维何?曰辩证法的观察是也”。杨氏之文当时在全国转载者二十余家。越医傲然独立的个性张扬天下。
千年越医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岁久而弥觉珍贵。越医文化定能为繁荣中医药文化、服务百姓,谱写新篇章。(沈钦荣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anyushi
|
2016-12-27 02: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LZ帖子不给力,勉强给回复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xenh634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