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宋本《伤寒论》文字正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宋本《伤寒论》文字正讹
[复制链接]
169
|
1
|
2014-4-15 08: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赵开美(1563~1624年)翻刻宋本《伤寒论》有十几个讹字,今以台湾故宫宋本《伤寒论》为底本,检其讹字而正之。
1 迎:《医林列传·王叔和》:“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侯,分人迎气口”,宋版“迎”字的构件“卬”误刻为“卯”,字误。
2 裸:《辨脉》“以阴气内热,故欲裸衣”。宋版“裸”作“祼”(guan)。祼是古代以酒浇地的一种祭祀活动。俗体字“衣”旁“示”旁多混用,“祼”是因俗致讹之字。
3 人:《辨脉》“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入”字误,当作“人”。
4 惕:《辨太阳中》第38条:“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剔肉瞤,此为逆也。”今天通行本皆如此。赵开美《仲景全书·注解伤寒论》第38条“筋剔肉瞤”之“剔”作“惕”(dang)。按,“筋剔肉瞤”之“筋惕”与“肉瞤”是两个并列的主谓词组,“剔”与“瞤”的词义皆当为“跳动”。据此则“剔”字亦应表动义,但“剔”字无动义。说文:“剔,敬也”,与“瞤”字不能构成对应的同义词。“剔”字当为“惕”字之讹。“惕”字训“动”。《仲景全书·注解伤寒论·辨脉法》亦作“惕”。日本安政本《伤寒论·辨脉法》亦作“惕”,皆可作“筋剔肉瞤”之“剔”为形讹之字的旁证。
5 盻:《平脉法》:“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盻”音xi。《说文》“盻,恨视也。”“盻视”谓以怨恨眼光看医生。医患无宿怨,患者怎能以充满怨恨的眼光对待来治病的医生呢?古代“盻”、“眄”、“盼”三字经常混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目部云,“眄”、“盻”、“盼”三字古书多相混淆。“眄”(mian)《说文》:“目偏合也,一云邪视也”。“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的“盻”字恰应作“眄”字,是眼睛半睁而斜着看的一种目光。“眄”误为“盻,古书多加辨正。
6 列:《伤寒例》:“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列”字误,当作“冽”。《仲景全书·注解伤寒论》作“冽”。《伤寒例》“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寒冽”与“冰列”义同,是当作“冰冽”也。“冽”与“洌”通用,而不与“列”通用。
7 蘖:《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子目第四十三方“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第四十三。”句中“蘖”字误,当作“蘗”(bo)。日本国会图书馆内阁文库宋版《伤寒论》亦误作“蘖”,日本安政本改为“蘗”。
8 紧:《辨脉》:“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紧” 字误刻为“监”。
9 己、已、巳:宋本《伤寒论》己、已、巳三字皆刻为“巳”字,如“成无己”作“程无巳”。《太阳上》:“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已”字误刻为“巳”。只有《太阳上》“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作“巳”字是正确的,其余各处之“巳”字皆当据文义解读其形音义。
10 zao:“zao”字由两个“朿”(ci)字上下组合而成,《伤寒论》将两个“朿”字刻成“束”上下组合之。字误。
11 太 :《太阳上》11条:“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是形讹之字,当作“大”。《伤寒论》只言“大热”、“大寒”,不言“太热”、“太寒”。古汉语“太”、“大”通用。清《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或泰。”古文“大”与“太”虽可通用,但此条“太热”之“太”绝非通假字,而是误字。
12 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92条:“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句中“眼”是讹字。当作“眵”。日本安政本作“眵”字,极是。
赵开美白文本《伤寒论》计八万余字,有十二个讹字,不能算少。赵开美序落款云:“万历己亥三月榖旦海虞清常道人赵开美序”,已无力精校《伤寒论》矣。赵开美不是中医文献专家,而是文史专家。他的学术兴趣主要在文史而不在医书。今存赵开美书目——《脉望馆书目》,医书仅藏二百三十八部,其余所藏大部分是文史之书。宋本《伤寒论》卷首皆题“明赵开美校刻 沈琳仝校”,校雠之事或以沈琳为主。沈琳生平事迹不详。
宋本《伤寒论》赖赵开美翻刻传承至今,虽有十余讹字,不伤其伟大价值。(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rwxsh
|
2016-12-8 19: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站长虽苦,勿忘父母,支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bfkq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