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宁涩勿滑——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四)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宁涩勿滑——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四)
[复制链接]
172
|
1
|
2014-4-19 00: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细研字词,弄清含义。
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滑”时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义的简单办法去猜测。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任应秋先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钝”而“非速化”。他说:“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苏东坡《又答王庠书》语,笔者注)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钝’一些,不求‘速效’之术……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
蒲辅周先生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他读书首先是“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我细读《内经》,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
陈慎吾先生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其弟子回忆说:“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应有阶段性。初学阶段,必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本掌握;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要领。”
为什么前辈们十分强调读书宜精?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乃师说:“先师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金寿山先生说:“学中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很多,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我是熬过这个关的。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日会得豁然贯通。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刘季三先生“治学刻苦严谨,终日手不释卷……凡所读之书均逐字推敲,联系实际,切磋琢磨,重点处圈点批注,抄录记载。”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应终生诵读不废,且须过三关,其中第三关是在通读及阅读各注家之后,再回到原文进行精读,他说:“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
此外,前辈们读书为求细,常常结合笔记,或圈或点,或写心得,二者宜有配合。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初时的宁涩勿滑是为了日后的游刃有余,读书耐得清苦,之后方能致远。(刘更生 颜纯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班姊陵
|
2016-12-24 10: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坚持就有希望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ysuxj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