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本经》附子功效释义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本经》附子功效释义
[复制链接]
152
|
1
|
2014-4-1 20: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附子为《本经》下品。原文: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本经》云其辛温,与现在的认识有差别,现一般认为附子乃大辛大热之品,温里散寒作用甚强。其主“风寒咳逆邪气”,实际上取其温里散寒之功,而与痰没有直接的关系。
附子乃大辛大热之品,温里散寒作用较强,这种温里作用包括“温中”,也包括温肾。配伍人参、干姜、白术等组方附子理中丸,即主治中焦虚寒证;若配伍地黄、山药、山茱萸、桂枝等即组方肾气丸,主治肾阳虚之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等;附子生用,配伍干姜、炙甘草即组方四逆汤,主治伤寒少阴病或大汗亡阳证。总之,附子具有强烈的热性,温里散寒作用强,广泛用于里寒证。
“金创”是指刀箭等外伤,以出血或肿痛为主要表现,然附子既无止血之功,亦无消肿之力,古今临床无应用的记录,故存疑待考。
“破癥坚积聚、血瘕”实与附子的辛热之性相关。《灵枢·百病始生篇》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可见,积聚实与寒凝有关,寒凝则血瘀。附子味辛能行,性热能通,其治“血瘕”者,是通过其温通散寒之力而起效也。薏苡附子败酱散主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所治肠痈,相当于慢性阑尾炎,即属积聚也。腹腔内的炎症,如慢性盆腔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前列腺炎等属阳虚寒湿内停证者,亦属于“癥坚积聚”的范畴,若影响到妇女月经不通者,则属“血瘕”。
清代医家缪希雍说:“踒躄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凡此诸病,皆由风寒湿三气所致也,此药性大热而善走,故善除风寒湿三邪。三邪祛则诸证自愈矣。”附子为治风寒湿之要药,在临床上用附子治风湿性关节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骨质增生等均有很好的效果。
不仅附子是常用之品,川乌与草乌亦为临床所习用。附子与乌头来源于同一种植物,附子为子根,乌头为母根,二药的药学成分相同,均为乌头碱,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治疗上述疼痛性疾病提供了药理依据。临床应用附子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应当抓住一个“寒”字,如患者怕冷,大便溏,小便清,舌淡唇淡,脉沉迟等。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使用附子治疗疼痛的病证较多,方剂也较多,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总之,除“金创”外,《本经》所论述附子的作用为临床常用,其作用机制不外乎温里散寒与止痛两个方面。(宋永刚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淘我乐khv
|
2016-9-26 03: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ihzwt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