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
[复制链接]
101
|
1
|
2014-4-8 2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p> ●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
●当代中医药学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论、技术、特色的深层次的科学价值,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其众多重大的创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当代中医药学以其创新和突破向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培植中医药研究学派,可以发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科学进步和理论演进,以科技进步的积累和飞跃,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学派流派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文化现象。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派流派既是初始源流之一,也是构建体系的基干,并一直对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学派流派,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呈现出百川多流、群峰岺脉的壮丽奇观。
学派流派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架的基干
学派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的不同形成的派别。流派和学派相类,学术界一般按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划分,常把为期短时段的或学派中的分支称为流派。在中国科学界、文化界,学术主旨明确者多称学派;有独特技艺以风格见长者惯称流派。学派流派的存在,是科学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古今中外理无二致。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智者学派,从布拉格学派到哥本哈根学派,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耶鲁学派,都是学术发展的状态、水平和规模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学派之分最初是因学术主旨不同而形成的。《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史记·论六家要指》和《汉书·艺文志》等都曾以主旨论及学派,大致认为学派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名家等诸家各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经验系统,不同的学术资源,不同的治学理念,以自家的学术所长,各有用场。
中医药的学派,最初也是因于学术主旨不同而划分的,至唐代以前这种学派在演进中成为学科。宋代以降,在分科之后,又因于学说、观点的不同而茁成为学派。总的来说,中医药形成的时间也和当时的科学文化同步,即中医药学派确立始于春秋,定型于战国,这也是中医药理论奠基的标志。
以学说和观点形成学派不久,在宋金之际因其传播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便有地域性学派的崛起,如新安医派、江浙或三吴医派、岭南医派、海派等。同时,在学派中,又因其专长风格的不同,又有诸多的流派,各彰其道。如上所说,学派从发生到发展,先后有因学术主旨不同之学派,这是最原始的学派,它演发为学科。之后在学科中又因学说和学术观点的不同而有学科领域的学派。之后又发展为地域性的学派,地域性学派又以地域文化、家世承传、处方用药习惯、医药资源之异而明道识见异,地域性学派又能超越学科界域,是多学科综合学派,并以地域文化的特征,承传于更长的历史的地域的时间空间。
中医药学派流派的演化也能展示其学术的运动现象。学派流派演化的总趋向是生→盛→异→化。学术主旨的学派演化为经典理论和学科,例如医经学派、本草学派乃至伤寒学派。某一学派称盛于一时后,在发展中引申发扬分异为支流和流派,显例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是派中有派。由客观认识的统一而被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有因弘扬不够,或学派流派自身生命力不强而未能传承或为其他理论所吸收,或因传承难度大又未得传人而致失传,典型例子如华佗的外科手术学派,已经有宗师、弟子、学术著作,以学派之势称盛于一时,但以后还是失传了。
学派流派的纵横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的不同学术主旨,是学科的滥觞。唐代孔颖达疏《礼记·曲礼》的“三世医”,即《黄帝针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这被谢利恒、任应秋等称为“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这也揭示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此后,学派流派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干之一,医学分科、医事组织、传承授学乃至著作刊行、学术争鸣,皆难以超然于学派流派。可见,学派流派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乘时与俱兴,是其基干,也是为标志。
中医药学派流派的价值与特点
中医药学派与流派,是学术和学科的生长空间,在一定历史时期,重要学派是一面旗帜,在学术上有着非凡的价值:
一、学术的传承作用。宗师们的创新、学术思想、技艺特长等,由其弟子们逐代继承薪传。除对初祖的开山著作继承外,弟子们还整理或注释乃师著作,形成了学派流派的著作体系,使学派之学术接踵前世,递起演明,长荣不衰。
二、学术的放大作用和加倍效应。学派和流派是一个学术放大体系,以其集团的研究能力持续探索某一医学现象或治疗方法,是个人研究能力的“高倍放大”。不仅如此,又由于世代的传承,能使学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和论述得以彰显。与之比较,不在学派的某种见解或奇险绝招,往往流于单传,即便载入著作,也往往成为“奇异点”而被轻视,久之失传。
三、弘扬学术特长。学派流派能够立世于医林,在于有独到的观点和特技,如伤科技法、针刺手技、打丹火候等,这类绝技是学派流派的生命线,不只是在门派中传承,而且在世代传承中深入研究机理并进行技术改进,在弘扬中创新。
四、引领学术发展取向。学派流派各有其创新进取的动力机制。重大学派的学术思想能够形成学术潮流,并作为旗帜,建立新的规范,引导范式转换。医学史上学术的三次突破转型,都是缘于学派的作用实现的。第一次是张仲景,他确立辨证论治体系改变了以前医经与经方分立的局面,并以理、法、方、药贯通于六经辨证,为后世垂方法、立津梁。第二次是金元四家,特别是其魁首刘完素。他不只是首倡“伤寒是热病”改变了传统的热病惟寒致病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深研病机,提出了“理论—病机”的辨证论治模式,突破了《伤寒论》的“证候—方药”对应模式,由是可以据病机而选用方药,可以“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等,只要合宜病机,可以一方多用。第三次是清末民初的海派医学。海派以地域性综合学派称著。以荟萃百家,务求创新,依傍文化,汇通中西,变而适用见长,其成长为领衔的学派,是文化社会需求的选择。不仅领导时代潮流,而且在兴办学校、创立期刊、著书立说等方面开现代中医药医事教育的先河。还在与取消派别斗争,为中医药的继存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西医学相比较,西医学主要靠新发现新技术引领,中医学主要靠学派流派的动力机制引领。
五、学派流派是交流争鸣的平台。各学派流派皆有自己的学说与观点,在立论推行交流中,每因各派见解迥异而引起学术争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争鸣不断产生新思想,也是理论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很多时候理论发展强化程度,取决于争鸣论战尖锐程度。除河间易水之争、丹溪之学与局方之争外,医学史上还有更尖锐的争论。例如:赞同与反对五运六气之争,伤寒与温病之争,温补与滋阴之争等,当然也有流派间的“正宗”之争。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
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
从最古的以学术主旨立派的针、药、脉三大派别以降,到宋以后以学说、观点立论的学派流派,以及稍后的地域性学派,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下抚育成长,其初始理论渊源是一致的,可谓诸派同源。在学派流派中,不仅地域性学派派中有派,各大学派未尝不如此。例如伤寒学派,宋代既有朱肱、庞安时的整理派;韩祗和、许淑微、郭雍等人的发挥派;金代成无己的注释派;明清有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派或三纲派;张遂辰、张志聪等人的旧论派;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陆九芝的伤寒统温病派等。流派之多,致使有人称道:“一人一个仲景,一家一本《伤寒》。”在《伤寒论》的学术已被公尊为基本理论的经典时,坚持伤寒学派的学人们仍高扬学派的旗帜。又如温病学派、除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士雄温病四大家的温热派、湿热派之外,尚有戴天章、余师愚的温疫派及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派。此外,还有逾越于温病学科的支派,例如清代高锦庭著《疡医心得集》,其学术堪为外科温病学派。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故妇科专家钱伯暄教授,属于妇科温病学派。
学派流派在传承中重视门户尊严与排他性。这种学术意识主要是为防止失传和保证疗效。传承中不可避免有系统误差,但如果搀入有悖学说和观点的论述、花梢的技法、变换操作程序、不适宜的替代药物等,常导致理论的失真,技艺的变形,特别是技术性流派对此尤为重视,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学术的“自纯净法则”,抵制异说和劣技在本学派和流派中发展。排他才彰显个性,富于竞争,这并非是保守,而是为了学派健康承传。这一点,在艺术流派中更为突出。这也使“正宗”为人们所重视。
中医药很多学派常有哲学背景。《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以阴阳五行为总框架自不必说。金元四家的理论和宋代理学有直接关系,持命门学说的温补学派其理论与太极图有关。南宋文献就曾有火神派的记载,其扶阳理论是遵循《易·乾》等重视阳为依据。这些学派援用哲学构建体系,主要是因于其构建方式是经验总结式,即学派创建者总结大量临床经验,在升华为理论时,便援用某种相类相近的哲学理论为依凭,这也是中医药理论富于哲学性的原因之一。
中医药学派理论的突破主要在于治疗观点的改变。如《伤寒论》在病因学上循《素问·热论》的“伤于寒”,首用辛温解表。而河间学派的刘完素则贯称“伤寒是热病”,开始即以寒凉药物为治。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热病是温邪致病,叶天士首用辛凉。其他如丹溪学派重用滋阴,温补学派重补脾肾,扶阳学派(火神派)重用温阳药物等,都以治疗观点的明确突出而成为其学派的核心思想。
培植中医药的研究学派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研究学派是现代科学家群体组织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不同理论、学说、研究传统相互竞争的一种社会表达方式。自19世纪在欧洲兴起以来,已逐步在现代科学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与通常所说的学术思想学派、文化学派不同,研究学派的基本行动单元是研究小组。美国科学史家盖森(G.L.Geison)的定义:所谓研究学派,是指由成熟的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他们与同一机构内的优秀学生并肩从事一项相当紧凑的研究计划,参与着社会和智力方面直接而不间断的相互影响。例如围绕李比希(J.Liebig)形成的吉森化学学派;医学界微尔啸(Virchow.R)在柏林大学病理研究所肇创细胞病理学派;以卢瑟福(E.Rutherford)为核心的卡文迪物理学派;高举波尔(N.Bohr)思想旗帜的哥本哈根学派。这些以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精英群体,不仅成为现代科学进步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创造源泉,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以卓有成效的活动方式改写了科学现代史。
研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社会化,二是近现代科学范式的转换和交替。库恩(T.S.Kuhn)认为,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新旧范式交替的过程,即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变革交织而进的过程。而范式的转换与变革,往往并不能由一个或几个杰出的科学家去实现,而必须依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研究学派的群体合作与集团效应正堪当此任。
研究学派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有效性,其突出的成就有三:
一是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科学家群体内部的一种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活动规则的总和。研究学派是以学术权威为核心,以共同的研究范式为基础的科学共同体,它通常在新理论、新方法、新学科的生长点上,这种新的范式以其独立性、开拓性和奠基性对学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科研效率倍增,成果涌现迭出。研究学派将个人创新活动转化为群体创新活动,发挥了群体优势,不断地、连续地获得重量级的研究成果。
三是蕴育或衍生出人才链及创新链条。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成为科学家的摇篮、成果的基地。例如卡文迪实验室的卢瑟福学派先后有14人获得诺贝尔奖,玻尔及其哥本哈根学派有7人获诺贝尔奖,罗马研究小组的费米学派有6人获诺贝尔奖,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德尔布吕克(M.Delbluk)的“噬菌体小组”培养了近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学术影响持久不衰。
<p> 当代中医欲求振兴,必须有所重大创新和理论上的突破。固然继承传承在中医药是永恒的主旨,但发展到今天已累数千部著作,数百万方剂,再增加几百个方剂、研制一些传统药物,其增益不足以改观发展势头。当代中医药学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论、技术、特色的深层次的科学价值,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其众多重大的创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当代中医药学以其创新和突破向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培植研究学派对发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对推动科学进步和理论演进,以科技进步的积累和飞跃,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研究学派应承担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以此呼唤:要培植中医药的研究学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改英雅
|
2016-11-10 05: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的看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vsha2110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