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传染病论坛
›
肝病治疗中心
›
纠正:两对半阳性≠乙肝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纠正:两对半阳性≠乙肝
[复制链接]
209
|
1
|
2009-9-12 01: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是,延缓肝炎进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教授在平日的门诊接诊中发现,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对病毒携带状态缺乏正确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比如,有些慢性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治疗中频繁抽血化验,不顾适应症盲目抗病毒治疗。还有些人上了虚假广告的当,相信乙肝可以根治,乱用药。
来自中国卫生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病人约三千万。我国每年因慢性乙肝(包括肝硬化、肝癌)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达915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25亿人的工资。近年来针对乙肝患者新推出的检查项目越来越多,有的患者一年要检测十多次。其实,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需要将这些指标检查一遍的,其中更有38%的患者轻信虚假广告所谓的“转阴”治疗,花费成千上万。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常见误区主要有:
误把乙型肝炎标志物,俗称“两对半”阳性者当作乙型肝炎患者。携带者肝功正常,可以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过分追求澳抗阴转。对携带者来说,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只能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体内病毒复制水平。对携带者来说,HBeAg和HBsAg无致病性,并不能反映肝脏病变的程度。
误信小广告的宣传,盲目就医。携带者机体对乙肝病毒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此时各种抗病毒治疗疗效不佳,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可能还会引起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携带者属于医学观察对象,《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不主张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了或正在接受这样或那样的治疗。实践证明,这种“集大成”式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李宁教授介绍,严格按国家颁布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规范乙肝检查与治疗是避免过度、盲目治疗的最有效的办法。目前,全世界对乙肝都没有很满意的治疗方法,而一些非法医疗广告一般都鼓吹“大三阳”转“小三阳”,“小三阳”全部转阴。在现阶段,尚无一种治疗手段具有“治愈”或“根除”慢性乙肝的功效。据悉,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是,延缓肝炎进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根据医学界最新的观念,大小三阳不一定非治不可,只有那些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的患者才考虑治疗。
李教授提醒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到医院检查HBV的指标,肝功、B超等,一般为半年一次。发现有e抗原阳性,HBVDNA阳性则表明有较强传染性,此时如果肝功异常,应进一步治疗。一定要科学治病持之以恒。
合理营养,保持乐观心态。
限烟和忌酒,忌用损害肝功能的药物。
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生活工作要有规律。
李教授说,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长期共存。大部分乙肝感染者可能终生携带病毒而不发病,只有少数的感染者会发展成为慢性肝炎。但大多数病人经过医生的治疗病情会好转,可以正常学习和工作。根据我国有关规定,招生时除部分院校,招工时除餐饮业、幼教等岗位外,其他的学校和单位不能拒绝澳抗阳性的人员,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有正常工作、学习和享受婚姻生活的权利。
进一步加速乙肝控制进程,需要在强化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对漏种乙肝疫苗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补种,并对易受感染的成年高危人群展开免疫接种,以最大限度保护人们免受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治疗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师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有针对性的治疗,不能随便服用不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所谓“特效药物”,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加重原有病情。
<div class="par_zx_btn">更多乙肝问题,请点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小李飞刀
|
2015-7-20 11: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芳你怎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尊生保健
会员之家
gopa7574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肝病治疗中心
突发急性传染病,甲流,禽流感,SARS
布鲁菌病
出血热
乙型脑炎,流脑,脑炎脑膜炎
手足口病
麻疹
肠炎,痢疾,疟疾
性病,艾滋病
风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
寻医问药
患者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