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俗称:“大三阳”和“小三阳”

[复制链接]
查看266 | 回复1 | 2008-7-28 15: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写到,一般人乙肝的表面抗原体携带率是7.18%。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会发展为肝硬化,更严重的发生肝癌。
台湾大学医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高嘉宏介绍说,台湾学者曾进行了一项对30-65岁男性慢性乙肝患者的前瞻性随访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8.5年,研究发现,“大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要比“小三阳”患者大6-7倍。
“大三阳”和“小三阳”是患者对慢性乙肝感染状态的两种俗称。常规的乙肝检测中有五项乙肝标志物检测,即“乙肝两对半”,它们依次是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E抗原阳性,俗称“大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俗称“小三阳”。
实现“大三阳”转变为“小三阳”,其专业术语是E抗原血清学转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认为,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是慢性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
短期来看
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在很长时期受到抑制, 病情处于静止状态。
长期来说
E抗原血清转换表示疾病进展停止或减缓,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的病毒复制、纤维化进程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癌肝硬化的发生。(责任编辑:杨晨)
<div class="par_zx_btn">更多乙肝问题,请点击→
ziqjyhSTR | 2014-12-30 17: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的围观我压力很大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