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谈古论今话药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谈古论今话药粥
[复制链接]
386
|
2
|
2007-8-27 21: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粥食是一种很古老的历史悠久的烹调方法。我国最早的经典《礼记·檀弓上》就载有“馇粥之食”。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粥食治病的记载,其中写道:“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众医皆为蹶。臣意(西汉医学家淳于意,即仓公)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迨后东汉名医张仲景非常重视粥食的作用,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中都用粳米以鼓胃气助长药力。
唐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药粥的应用渐趋广泛,药粥的品类也渐多。店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食治”专节,收集了民间谷皮糠粥防治的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著名粥食方。随后又有同州刺使孟诜的《食疗本草》中的“茗粥、秦椒粥、蜀椒粥、柿粥”四方、咎殷的《食医心鉴》中的57种药粥,并分别详细介绍了其粥谱方的组成、用量、煮制、功效等。宋代官方编撰的《太平圣惠方》更加广泛收集了宋代以前方书中和流传民间的药粥,共载129方。《圣济总录》中收集药粥113方,并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介绍,如用苁蓉正气粥治疗慢性泄痢,苦楝根粥治疗蛔虫病等,经临床实践其疗效均很好。
元朝御膳医呼思慧,把一些有效粥方应用于宫廷王室,他在《饮膳正要》里记载了不少药粥,如用于“补脾胃,益气力”的用羊肉同果米煮成的稀粥;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治“虚劳,骨蒸久冷”的山药粥等。在我国医药史上颇负盛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恒,他在《食物本草》卷五中专门介绍了28个最常用的药粥方,诸如绿豆粥、茯苓粥、苏子粥、竹叶汤粥等。此外,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共收录药粥77方,为后人食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到了明朝,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曾说:“古方有药物、粳、粟、梁米作粥,治病甚多。”他长期走访民间后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药粥62方,并列了专节,对其主治、功用分别作了介绍。王棣、滕硕、刘醇等人撰的《普济方》中第257~259卷为食治门,以病为纲,共收集药粥180方,对每一粥方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是明初以前记载药粥最多的一本。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共收药粥谱38个,刘伯温在《多能鄙事》中共收药粥30个。
清代以后,研究药粥的学者就更多了。章穆在其《调疾饮食辨》中分析了药粥治疗疾病的道理后说:“盖诸药温凉补泻,性各不同,一饮下咽,总由胃气传布。病人胃气既不能速行,停留片刻,药之气味即殊。若其停蓄不行,变为酸水,尚何功效之与有?惟以谷气助其胃,以热气速其行,而桴鼓之应,乃迥非汤剂所能及。此古人用粥治病之精理,千载无人道破者也。“王士雄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专门总结了食疗方面的经验。曹庭栋的《老老恒言》中介绍了102种粥,将药粥分别列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光绪年间黄云鹤所著的《粥谱》一书中共载粥谱247个,是古时记载粥方最多的一份资料,他将所有的粥分为谷类、蔬菜类、植物类、卉药类、动物类等,并简介了每一种粥方的功用主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讲到:“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米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费伯雄在《食鉴本草》中按风、寒、暑、湿、燥、火、气、血、阴、阳、痰等项目进行分类,共载药粥方29个。吴仪洛的《成方切要》、张璐的《本经逢原》、汪昂的《医方集解》等都有药粥应用的记载。
迄至近代,很多医家仍然延续利用药粥治病。全国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根据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的黄芪粥治疗慢性胃炎。岳老还说:“莲子、芡实粥治疗遗精与泄泻;扁豆红枣粥专补脾胃。”中医研究院沈仲圭老中医喜用“神仙粥”治疗感冒风寒暑湿头痛,初得病三日,服之即解:糯米半合,水两碗,生姜五、六片于砂锅内煮一、二沸,次入带须大葱5、6个,煮至半熟,再加米醋小半杯,入内和匀,乘热喝粥,以出汗为度,屡用屡效,非寻常发汗之剂可比。南京中医学院邹云翔教授,用荷叶粥治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症等,均收到颇为满意的效果。
河北名医张锡纯,积数十年之经验,对“山药粥”的应用,真可谓得心应手,灵活多变。他以“山药粥”为基本方,根据病情,创制了“珠玉二宝粥”、“二宝粥”、“薯蓣半夏粥”、“薯蓣鸡子黄粥”等。已故中医蒲辅周,用民间治疗疯犬咬中毒的“芫花根皮粥”颇有效验:“古用芫花根皮不拘多少,与糯米一杯、铜器一小具,三味熬成稀粥,空腹食之。”蒲老说,“此方是经验方,我亦用之有效。”
中国传统医学素以脾胃为“后天之本”,对脾胃的功能十分重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很注重顾及脾胃勇怯,认为“脾胃无损,诸可无虑。胃气一散,百药难施。”药粥疗法正是补益胃气,顾护脾胃,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更加重要。粥原料是粳米和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补脾胃、滋养“后天”的作用。《本草经疏》誉粳米为“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也。”
药粥也是一种便于服食的好剂型。千百年来,中药的剂型一般为汤、丸、散、膏、丹,近代发展了针剂和片剂。从中药剂型上探讨,药粥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剂型,它优点很多,第一,具有汤剂和流质、半流质的特点,不仅容易吸收,而且可养胃气,粥与药相得益彰,对老年人大为相宜。第二,与丸散膏丹相比,既可适宜长久服食,无副作用,又可根据病情,药昧灵活加减。第三,药粥大多以单味药与米谷同煮,有些药粥甚至可将药汁与粳米同人热水瓶中煮制,可谓制作方便,花钱不多,无论城乡都易于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药粥也在发展。
首先,药粥逐渐社会化。随着药粥应用的推广,认识的深入,药粥作为一种食疗的方法,已从医疗走向保健,从家庭走向社会。为适应药粥向社会化、大众化发展,各地开设了众多的粥店,花色品种也比较丰富,而且冬夏有异,品种有别,功能不同。例如:春吃菜粥,夏喝绿豆粥,秋吃藕粥,冬令吃羊肉粥等。过去,北京前门外有一个专售荷叶粥的小店,每天早晨有很多肥胖病人排队购食,因为荷叶粥有较好的减肥效果。北京中医研究院沈仲圭老中医,早年在上海,见民间小食店中有羊肉粥出售,吃后,他深有体会地称赞说:“羊肉粥价廉而味美,此平民冬日之食补妙品,体弱者日进一瓯,不稍间断,开胃健力,得益非浅。”
从全国来看,广州的粥品,名目繁多,风味特殊,有艇仔粥、猪骨粥、生菜粥、八宝粥、糯米麦粥、明火白粥、蟛蜞粥、水蛇粥,甚至蛤蟆也被拿来煮粥。过去大新路和惠福路一带有几家粥店销售“蛤蟆粥”,把有毒的皮除去,再浸水漂干净,撕肉煲煮,味道鲜美,光顾的人不少。广州的某些粥品,除可饱肚和提供美味之外,尚有它的医疗作用。如“去湿粥”,顾名思义,可以去湿;“坠火粥”能清火:“竹蔗粥”可以除热,等等。在各种粥品中,最具特色和深受市民欢迎的还是生滚粥,熊熊的炉火,把粥煮得滚热,然后把调好味的新鲜肉块投人粥中,稍滚即可,味美而又卫生,不愧是粥中一绝,无怪乎每天早晚,广州的小食店或小贩摊档,都大卖生滚粥。而销售这类粥品,又当以“伍湛记”的历史悠久,质地上乘。后来“伍湛记”更名“风光粥品店”,并扩大经营及第粥、鱼片粥、肉丸粥、牛肉粥、鱼滑粥等,味美甜鲜,生意自然很好。
其次,药粥逐渐商品化。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便于旅行携带和贮藏,目前有些地区已将滋补保健的粥品商品化,华南地区上市的“营养八宝粥”、“健脾八宝粥”、“椰汁八宝粥”、“绿豆爽”、“芝麻糊”等,美味可口,补身健体,而且食用方便。
最后,药粥逐渐国际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0,药粥产品的商品化、工业化发展,越来越加深了外国宾客对药粥的了解和认识。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多追求长寿的人也来学习、自制一些药粥服食。近几年就有不少外国人经常买些中药,如枸杞、薏苡仁、山药、何首乌、肉桂等,同米煮粥吃,以求滋养身体,益寿延年。在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地区,开设了很多药膳厅和粥店,供应多种花色的粥品,使中国药粥在国际社会中大放光彩,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综观古今和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证明:药粥确实能够防病治病,它虽系食疗小技,一旦经过名医之手,辩证选用,恰到好处,实属防病治病的良方。
有感如此,兹作粥疗诗一首: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要得皮肤好,米粥煮红枣。
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饭。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要治口臭症,荔枝与米烹。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防治脚气病,米糠煮粥饮。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
便秘补中气,藕根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摘自《药膳食疗》文/许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arpinteyrogcq
|
2014-5-19 21: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溜达一下。。。今天上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ritabttrzun
|
2017-2-8 18: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owrfbk[k]9]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