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从岐黄之术到《黄帝内经》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从岐黄之术到《黄帝内经》
[复制链接]
225
|
1
|
2013-7-22 04: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的医术往往又称为“岐黄之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这部古典医籍为什么叫《内经》呢?因为古人往往把具有一定法则,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书籍,称作“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三字经”等等。至于“内”,则是与“外”的相对之称,古时也有《黄帝外经》的记载,只是后来佚亡了。这和《韩诗外传》、《韩诗内传》、《庄子》的“内篇”、“外篇”等命名的意义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深义。《内经》加上黄帝的名字,也是崇本溯源之意,旨在说明我国的医学文化渊源甚早,并非实指是黄帝留下的著作,或黄帝时代就有的著作。事实上,《黄帝内经》是战国以后的作品,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而且既不是成于一个时代,亦不是出自某一人的手笔,而是集体的成果。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都有引篇。素作质(即物质)解,问即问题,《素问》就是研究人这个物质体的生理病理问题的意思。《灵枢》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针刺法的,因此亦称为“针经”。灵是灵验,枢是机要、枢纽之意,“灵枢”的主要涵义就是必须掌握针刺法的枢机要领才能灵验。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比较全面地构建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内容博大精深,洋洋大观。但因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阅读起来很不容易抓住重点,于是后世的医家便将《黄帝内经》的原文进行了整理归类,使每一类的内容所讨论的都是同一性质的问题,从而使阅读者能把握重点,骊珠在握。做这项整理工作的医家代不乏其人,其中以明·张景岳所著的《类经》一书最值得称道。他将《黄帝内经》的原文重加编辑,按不同的内容归为12类,起到了举纲张目的作用,方便了查阅。参考张景岳的分类法,《黄帝内经》所包括的内容大体有以下12类,即:摄生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论治学说、针法俞穴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
《黄帝内经》的内容除医学方面外,还涉及到了哲学、天文、物候、历法等诸多领域,并以这些方面的理论来论证中医学的医理。因此,古人称《黄帝内经》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意思是说:结合天地间的种种事物,来讨论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医学问题。这便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恒动”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与世界上众多的其他医书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医学著作。然而,就是单从医学角度而言,它的理论精华和光辉成就,不仅一直煦育着历代医家,指导着临床实践,而且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例如,它对人体表面解剖的论述,特别是有关消化道长度的测量,与西医学的数据很相近;它最早提出了血液循环的概念,并认识到了体循环和小循环的不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古典医籍。
《黄帝内经》的文字属于秦汉时期的古文,在文体上相当于赋的体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汉学文化亦有巨大影响,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阅读这样一部古典医籍在文字上也有不小的困难,因此历代医家都曾做过详略不同的注释。对于初学者,可先选择诸如《内经选读》之类的教材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摘自《开卷不益—求医问药》肖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Gerardboom
|
2016-1-25 13: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在现实中我是个胖子,但是在游戏中我是个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ffestcic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