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一枝一叶总关情——名医的人文情怀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一枝一叶总关情——名医的人文情怀
[复制链接]
620
|
2
|
2012-5-9 16: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与同乡胡元溪早有不和。有一年,胡的儿子4岁,患病咳嗽,请医多人,迁延8个月不愈,反增咳血。不得已方请万全诊治。万氏“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欣然往之。诊后,认为前医一误再误,法当清金降火,润肺凉血,“非三五十剂不效。”胡元溪问:“何太迟也?”万答:“病经八月无效,公不曰迟,而以一月为迟何哉?” 乃告元溪云:“请置一薄,自初服药日起,某日服某药,某日加减某药。”———怕他有疑心,告以予备笔记,逐日记录服药情况,以为凭证,胡“闻之喜”。5剂后,咳减十分之七,咳血亦止。
然而,胡元溪“终不释疑”,又请他医治之。有人对万全说,他不要你治,“尔可去矣。”万氏说:“彼只一子,非吾不能治也。吾去,彼再不复请也。误了此儿,非吾杀之,亦吾过也。”且看他医怎治,用之有理我走,如又误治,吾必阻之。“阻之不得,去未迟也。”他医用药果然有误,万全阻之,且曰:“吾为此子忧,非相妒也。”胡元溪不听,万全只好离去。行前,他抚摸着病儿说:“且少吃些,可怜疾之复作奈何!”病儿服药一小杯,咳喘复作,血来如初,病儿哭曰:“吾吃万先生药好些,爷请这人来,要毒杀我。”胡元溪至始方悔,亲自拜请万全再治。万全叹曰:“早听吾言,不有此悔。要我调治,必去嫌疑之心,专付托之任,以一月为期。” 至此,专一听由万全诊治,先止血,继尔止咳,前后17天而获全愈。胡家谢之。
此案玩味再三,感慨良多。且不论万全手眼高明,妙手回春,单说本案一波三折的起伏中,他对病家的关怀体贴,可谓无微不致,难以企及。身处病家犹疑之中,能“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坦然赴治,已显胸怀;因恐病家不安,提出记录病案,以为凭证,令其放心,再显心迹;初战告捷,又被换医,本可就此撒手离去,却说了“彼只一子,……误了此儿,非吾杀之,亦吾过也。”言真意切,令人心动。后见他医用药有误,力劝阻之,被病家否定后,实已万般无奈,然而犹劝戒病儿:“且少吃些,可怜疾之复作奈何!” 殷殷体贴之情跃然纸上。
全案过程,万全的一言一行,处处倾注了对病家的关怀之情,仁爱之意,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也。这种情意,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是名医身上的一种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其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注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笔者称之为人文情怀,或曰人文精神。万全在本案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堪称榜样,俗医一般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在医学发展的初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医乃仁术”,“医者父母心”就是证明。二者的分离是医学发展到近代出现的现象。科学精神强调尊重客观事实,尊重规律,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以求真求实和理性为特点,因而人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以及病人的感受,似乎退于次要位置。以至出现某些医生“见病不见人”、“爱病不爱人”的现象。现代医学技术的冷峻和客观,逐渐替代了原本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亲情与仁爱,不知这算不算一种倒退?
人文精神则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生命的价值被置于神圣的地位,孙思邈所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它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和人格,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它以友善、仁爱为特点,关心病人,尊重患者,注重情感的倾入,既见病也见人,人重于病。
中医传统一向讲究注重人文精神,要求医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此是发扬人文精神的前提,历代名医都有精彩的论述。明·龚廷贤:“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 “长於吾者,以母视之;少於吾者,以女视之,不敢稍萌妄念。”这是讲了医家的修养。清喻昌:“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已,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这是讲了医家的情怀。后学如我辈,应该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历代名医身上都凝聚着这种思想的光芒,下面评按二三:
吴鞠通曾治郭氏,因丧夫哭泣不休,悲痛万分而病腹胀,六脉俱弦,了无胃气,气喘不能食,身体瘦弱。诊毕,吴氏认为,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只有开导解结,使之情之畅快,方可见效。吴问,为何如此悲伤?答曰“夫死不可复生,所遗二子尚小,恐难长大成人。” 吴说:“汝夫已殁,汝子已失其养。汝若再死,汝子岂不更无所赖乎?如此则不独无益于夫,而反害其子。汝应尽教子之职,不可死,亦不可病。今之病必须情志舒畅而后可愈。” 妇人闻言而悟,说道:“自此以后,吾不独不哭,且不敢忧思,一味以喜乐从事,但求其生以有吾儿而己。”吴乃书解郁方,十几剂而收全功。
按: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吴氏人情练达,点中病人心穴,劝导入情入理,此可谓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心怀舒畅,投药方可见功。俗医不能解其心结,此症投药升斗恐亦无功。
吴氏另治书生鲍某,因功名不遂而发病,大狂七年,京师名医遍治无效。吴诊时,见其蓬头垢面,衣不蔽体,下身俱赤,门窗砸碎,随钉随砸,脉弦长。言语之乱,形体之羸,自不待言,家人将其手脚拷于石磨盘上。吴辨为实证,以极苦之药泻心胆之火,书胆草、黄连、二冬、生地、丹皮等,效果大显,神志稍清。吴便据其致病之由,对其劝导:“功(名)不就,只因未识文章至高之境,惟有勤奋始可至高,非人力所能强求,何怒之有?”病人俯首无辞。后用药调理,半月后神志恢复,着整衣冠,用功学习,“下科竞然高中”。
按:“京师名医遍治无效”之狂证,吴氏用药似亦未离泻心胆之火套药,却不但治愈七年顽病,而且“下科竞然高中”,高明在哪儿呢?就在于吴氏的人文关怀上。他不仅对症用药,而且善于对心开导,-句话解开胸中块垒,人文情怀在此案中可称起了决定性作用。
沪上名医张骧云(1855~1925年),凡遇贫困病者,经常赠药赠钱,口碑载道。然而有贫困而傲者,不愿接受其馈赠,他就将钱物置于枕畔,告曰“天赐”———上天赐予你的。既或是赠钱济人,也全无居高临下之态,而有平等相待之意,保持了贫困者的面子,用心可谓良苦。
按:此“天赐”一语尽显骧云风姿与人文精神。B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txjyl1952
|
2014-8-22 08: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介是神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hslk4023
|
2018-4-5 05: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位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肝病治疗中心
美容之声
中医儿科
走进中医
中医内科
lgog4694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