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药锅”称“急销”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药锅”称“急销”
[复制链接]
306
|
2
|
2009-6-16 02: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现在人们从药店抓回药后,就用药锅煎药。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药锅的。人们服用草药直接放在口中咬嚼吞咽。这种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卫生,口感不好,副作用也大。后来有了陶瓷器皿,人们才逐渐改用草药加水煎煮的方法,熬成汤液后服用。
据《史记》载,汤液的始创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汤的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他聪慧灵敏、精明能干,还是位烹饪大师。根据烹调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用当时的陶制盛具煎煮草药,第一次创制了汤液。
几千年来,煎药盛具也随着社会陶瓷业发展而发展,出现了体形各异、千姿百态的药锅、药罐、罐壶等煎药用具。
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药具的使用和叫法也不尽相同。北方人习称药锅,南方人习称药罐,而在台湾、粤东和闽南地怄,人们则把药罐习称为"急销"。为什么把它叫成"急销"呢?还有一段传说。
那是在宋仁宗景佑年间,闽南和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悲凉惨景。
这时有位名叫吴本的名医,带领徒弟采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被海峡两岸同胞尊称为救苦救难的"医灵真人"。当时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药具又太杂,质量低劣,规格不一,以致影响药效,有的竟产生毒副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吴本急忙赶往粤东地区,选择厂家,研制模型,统一规格和质量标准,烧制了一批批质量高、价格低的药罐投放市场,供老百姓急用。但当时老百姓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二字,临时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来代替。商人讲利润,急着要推销,眼下此物百姓正急着用,就急中生智,叫它"急销",双方都图个吉利。
就这样,"急销"就作为药罐的代名词,在台湾、闽南、粤东民间叫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小李飞刀
|
2014-6-5 09: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letchernhf
|
2017-4-4 1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天气不错pga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