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e抗原及抗体的临床意义

[复制链接]
查看674 | 回复1 | 2014-12-12 15: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乙肝e抗原及抗体的临床意义
乙肝e抗原(HBeAg)及其相应抗体(HBeAb)通常出现在乙肝潜伏期的后期,晚于表面抗原,而消失较早,与HBV DNA有密切关联。期临床意义包括:
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e抗原常伴随表面抗原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e抗原转阴而e抗体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e抗原仍为阳性,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
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E抗原存在于表面抗原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 DNA阳性,三者基本成平行关系。所以e抗原阳性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e抗体阳性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病毒DNA阳性,可能有病毒变异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
3、E抗原阳性提示病毒在体内复制。e抗原消失前后出现e抗体,此时称为血清转换期,即由病毒复制期转为非复制期。出现e抗体常提示病毒增殖减弱或终止。但如果病毒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阻止了e抗体形成,血液循环中仍有病毒存在,肝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成肝硬化。
4、在出现原发性肝癌时,e抗原检出率下降,而e抗体、甲胎蛋白增高,故在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硬化病人中,e抗原和甲胎蛋白增高,常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
5、母婴传播中,孕妇分娩时e抗原阳性可能扩大母婴之间的传播率。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平台“乙肝咨询平台”,可在线与乙肝治疗专家一对一免费咨询。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平台“乙肝咨询平台”,可在线与乙肝治疗专家一对一免费咨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班姊陵 | 2014-12-12 15: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