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国历经了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沧桑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国历经了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沧桑
[复制链接]
95
|
1
|
2015-2-9 11: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曾经陶醉于悠远馨然的《诗经》,于天籁中感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那种最纯粹的感动;曾经振奋于志存高远的《史记》,于经典中体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那些最真切的傲骨!
记得曾经见过一位外国朋友,仪容端庄,身着一身中国式的唐装。当我与他交谈时,令我震惊的是他那一口流利的汉语与许多闻所未闻的中国文化。
中国,向世人展示的不仅仅是辽阔的疆域,更令国人自豪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式的国学!
国学,一国之固有之学术也。其具体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从思想上分,以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为常见。国学一词始于清末。中国国学历代发展,积淀了五千多年的精华,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的国学屹然矗立、熠熠生辉!
中国古典诗词也是中式国学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委婉含蓄之中道尽人世沧桑,坚毅凝练之中诠释大道至简。读诗使人睿智、使人从容不迫、使人淡泊明净。当我们的目光定格在半亩方塘之上,思想或许早已穿越千年来到了战国乱世:屈原恍惚的走来了,他神态自若,从容不迫,似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骨嶙峋,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中国国学精神。而几百年后,又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时代,就在世人汲汲于富贵之际,渊明躬耕,悠然南山之下。“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是他的人生观,也是那个时代的悲歌!
自古以来,中国历经了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沧桑,也许就是这样多舛的命途,才可以造就英雄贤士,才可以铸就并谱写中国国学的辉煌与魅力!我国的古诗卷帙浩繁,哲理深邃,历代诗人将一切可歌、可泣的景象都融于诗词,千年之中世道轮回下一幕幕动人的苦与乐、分与合,尽藏诗中。
时间在大河中流逝、生生不息,放眼唐朝,“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这是青莲居士的不羁傲气!浪漫主义和豪放成为李白一生的诗词标识。杜甫,这位诗圣还在忧国忧民中用血和泪静静地续写着传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尽一生谱写的大唐终究未能逃脱朝代更替的命运。泱泱唐朝是英雄造就的时势,盛世欢歌、其乐融融,太宗李世民写道:“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这是贞观盛世之下的帝王之作。在这个充满传奇的时代,诗词绽放出了惊世之美!
时代更迭,转眼来到宋代,苏轼挥笔写下“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年轻时的怀才不遇足以记录这个时代。但不同的是,苏轼并不为报国无门的苦闷而沉沦,正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爱国与淡泊,热情与镇定在这个伟大的诗人身上并存!
元朝是个动荡的时代,所以元曲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著名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关汉卿,一曲《感天动地窦娥冤》感动了古今;白朴,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凄凉含蓄,豪放之中显其飘逸,沉郁之中见其通脱;郑光祖,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了民众。
时光到了清王朝,这时的词雄浑豪迈、坚韧不屈。正如郑板桥的《竹》:咬定千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面对中的无所畏惧;是挑战中的独当一面!
诗词跨越千年来到了今人的面前,我们虔诚地诵读着经典、体味着良知。而历史的车轮依然在曲折中前进,中国诗词在五千年的广阔天地中独领风骚。当我们的思想策马而行、徜徉于古诗词的光明大道之上时,我们会看到古今得与失的淡泊明志;会看到历代分与合的盛衰轮回;会看到诗人苦与乐的荣辱传奇!
赌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druii
|
2015-2-9 11: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中医内科
会员之家
医理探源
烟雨江南12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