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复制链接]
198
|
0
|
2015-11-21 14: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时间:2015-04-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温长路
民谚释义
关于梦的产生,巴甫洛夫曾做过简要而准确地概述,他说:“做梦是一种痕迹刺激,并且大都是陈旧痕迹的兴奋。”他指的这种“陈旧痕迹”,就是“日有所思”。或是美好的回忆和念恋,或是未来的愿望和想象,或是过度的忧愁和担心,或是可怕的断想和悬念,都可能出现于五彩缤纷的梦中。淳于棼向往荣华富贵,结果“南柯一梦”当了梦中的太守;卢生向往做官封侯,结果“黄粱美梦”一场空喜。这些虽然是历史上的传说、故事,但却反映出“夜梦”和“昼思”的关系。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会时常发生,比如睡前没有排干净小便,梦中就可能四处寻找厕所,弄不好还会尿在床上;晚饭没有吃饱肚子,梦中就可能参加丰盛的宴会,甚至醒来后口角还流着哈拉子;白天受过恶性刺激,梦中就可能身临悬崖峭壁,或一列火车飞驰冲你而来……
做梦对人也有好处
不能盲目地认为做梦是一种病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做梦对人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儿童做梦,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年做梦,有助于思维能力和聪明才智的发展;成人做梦,有利于经验的综合和整理。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和科学家还在梦中创出了奇迹,攻克了难关:北宋诗人黄庭坚,“梦成风雨浪翻江”、南宋诗人陆游,“铁马冰河人梦来”,都与梦境有关;居里夫人发现物质的构造、门捷列夫制定出化学元素周期表,都受到梦的启发。把他们的这些梦称为“创造性的梦”,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家的结论说,做梦是恢复大脑细胞、产生用以积累、整理、储存来自外界和机体信息的蛋白质的重要时刻,也有助于维持人的心理平衡,消除不愉快的情绪。更有意义的是,有些梦还可以帮助人们预测疾病,把疾病表现出的轻微征象通过大脑皮质的反应表现于梦中,向人报警。前苏联医学博士卡萨特金对数万名恶梦患者的记录、综合的资料表明:胃肠病患者,发病前常梦见自己吃臭鱼烂虾;发热病人,常梦见自己腾云驾雾;心脏病患者,常梦见自己被人捆绑;肺病患者,常梦见自己胸压重物;肾脏病人,常梦见自己腰部被踢、挨刀刺等。同一类型的恶梦反复出现,很可能是机体某一部分患病的先兆。
中医对梦的认识和治疗
这并不是说梦做得越多越好,过多的做梦决不是好现象。长时间胡梦颠倒,很容易造成大脑的疲劳,即便是天天按时睡觉,也总没有轻松感。久而久之,会造成神经衰弱,影响工作、学习和记忆。中医把这种病态叫做“多梦”,除注意睡眠卫生,坚持睡前用温水洗脚,排空大、小便,饮食不过饱也不过饥。
中医学把大脑的一些功能归属于心,提出“心主神志”的观点。多梦是神不守舍的表现,多与“心”的功能失常有直接关系:如多梦兼见心烦、心慌、头晕、耳鸣、健忘、脚手心发热、睡熟后浑身出汗的,属于阴虚火旺,可用阿胶、鸡蛋黄长期炖服或用龙眼肉、白木耳一起煮食喝汤,也可服用中成药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如多梦兼见头晕眼花、神倦体乏、饮食无味、面色无华、合眼即醒的,属于心脾两虚,可用黄芪炖母鸡、大枣莲子粥,或口服人参茶等均有效果,也可用中成药归脾丸、健脾丸等。如多梦兼见胆怯心悸、遇事善惊、睡中惊醒、气短倦怠、小便清长的,属于心胆气虚,可用茯苓大米粥、酸枣仁鸡蛋茶等以食代药,也可用中成药安神定志丸、交泰丸等。如多梦兼见心烦口渴、面赤气粗、便秘尿黄,甚则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越妄动的,属于痰火扰心,可用橘子皮、萝卜子、白芥子熬水频服,或常饮绿豆瓣茶、吃生萝卜片等也有效果,也可用中成药黄连上清丸等。
有首顺口溜说:“不怕往来梦州,只虑难出梦州,做梦本是常事,梦多须把医求。”它说出了梦与多梦的辩证关系,颇具道理。(作者单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冥朝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