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复制链接]
357
|
0
|
2015-11-21 20: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FS:CONTENT_START]
《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说《黄帝内经》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均未脱离《易经》之圭臬,研究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黄帝内经》最基础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更是秉承于《周易》。从《周易》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卦象反映的阴阳内涵与关系
《周易》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书,书中记载了64卦的卦象、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而64卦又是由8个基本卦象构成,即乾 、坤 、震 、巽 、离 、坎 、兑 、艮 代表自然界天、地、雷、风、火、水、湖、山8种最常见的自然事物,而这8个基本卦象又是由—、--两爻组成,所以,《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2个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64卦所有卦象的变化均可以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就是说他们把自然界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是由阴阳所主宰。
分析八卦的符号组成,亦可了解《易经》表达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与属性,如以 为乾、 为坤,而乾坤天地是相对存在的,二者一上一下,表明阴态,而后爆发,以声火呈现,转化为阳,其卦象为 ,上为两阴爻,下为一阳爻,由上到下,代表阴转化为阳的过程与现象;巽卦代表风,其卦象为 ,风以其动之性,应属阳,故上以两阳爻为象,但风吹至人体,却有凉感,又为阴性,故下以一阴爻为象,代表阳可以转化为阴。坎卦本为水,而以 表达,两阴爻中夹一阳爻,代表阴中有阳;离卦代表火,而以 表达,两阳爻中含一阴爻,代表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或言阴阳是相互包含的。兑与艮分别代表湖泊与山岭,二者分别源自地壳的凹陷与隆起,是彼此互依的,因此兑卦为 ,上为阴爻,表湖泊之面为阴水之性,下为两阳爻,言其以山之凸现为基础;艮卦为 ,上为阳爻,表山岭凸起之形状,属阳性,下为两阴爻,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阴凹。借此表达阴阳的互根性。
《内经》的阴阳理论对《易经》所表达的上述阴阳的内涵与关系,即阴阳的对待性、互根性、转化与相互包含均有承接,在此不作赘述。
天地阴阳为万物之宗
《黄帝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谈阴阳、谈生命、谈六气、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一词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去认识,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而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易经》。
在《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坤卦,代表地。《易经》有8个基本卦象,乾坤二卦是8个基本卦象中的2个,似乎与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卦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来,《易传.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言:“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孔子亦言:“乾坤,其《易》之门邪”(《易传.系辞下》) ,认为乾坤二卦,是进入《易经》的门户。作为分析、总结64卦[FS
AGE]之义理的《易传》,为何如此推崇乾坤二卦?下面试作分析,看如何“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为众卦之首,天地为万物之元
64卦有8个基本卦象,而这8个基本卦象,则以乾坤二卦为基本中的基本,其他6个卦象,皆是乾坤二卦演变而来,如《周易.说卦》所言:“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即八卦之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而64个卦象,又是八卦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父母、上下、牲畜、作物、色泽等,均源自于乾坤天地之气,《易传.系辞下》则对这一义理表达为:“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是基于万物化生于天地之气这一命题,万物才蕴含了与天地共同的运转规则,以乾坤二卦演变出的64卦所携带的信息与征象,才会与人类的生命、与社会、与生产乃至战争、商旅的运转规律存在契合,这是64卦可以进行占卜的基本原理。同样,这也是《易经》中表述的众多的哲学命题诸如天人一体观、顺时变化观,以及援物比类等思维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
受《易经》的影响,《黄帝内经》同样亦将人类的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来看待,认为所有的生命,均是源自天地之气的相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等等,均在反复地表述这一理论。强调人体生命源于天地之气,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具备与天地、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属性,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相同的规律、相同的结构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关系,从而成为《内经》天人一体观学术思想产生的基础背景,也可以说,天地,是医之门也。集中表述阴阳理论的篇章,亦将天地置于众理之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天地的运行特性、天地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认识阴阳,是《内经》从《易经》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
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气存在的基本状态
乾坤之所以能化生万物,在于二者处于一种不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乾为天,本位在上,故以下降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坤为地,本位在下,故以上升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作为乾坤二卦构成的新卦象,《易经》是以天在下、地在上为泰,表明天地之气运动不已方能保持万物安泰;以地在下、天在上为否,表明天地之气隔绝不通,《周易.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之匪人,……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并由此推演而来阴阳双方皆应以交流为基本存在方式,即“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彖》)。“山泽通气, 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周易.说卦》)。即以阴阳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双方,均应处于一种不停息的交流之态。
黄帝内经
,
中国历史
,
中国文化
,
周易
,
易经
相关帖子
•
闲话膏药
•
足部按摩起源于《黄帝内经》
•
历史悠久的中医膏药
•
最早关于火疗的文献记载
•
推拿发展的历史
•
服用膏方须辨识体质
•
膏方进补讲究多
•
气功文化先秦著作
•
气功的起源
•
中医治疗淋巴癌效果如何 药物有哪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白色叹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