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
[复制链接]
158
|
0
|
2015-11-21 20: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半表半里属八纲概念
胡希恕先生,通过许多医史资料考证,又经反复读《伤寒论》全文,否定了《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不是来自《内经》,明确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其实六经即是八纲”以及“中医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八纲”(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等。这里胡希恕先生指出,半表半里由表里衍生而来,明确了半表半里为八纲概念之一,与表和里同属病位概念,是经方特有的病位概念,是与经络脏腑绝然不同的病位概念,如以经络脏腑释六经,则难以理解半表半里的实质。
汉前无半表半里概念
由众多资料可知,汉前经方理论用八纲,而无半表半里理念。《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汉代对经方医学特点的描述,亦是标明汉前的经方医学是以八纲为基础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半表半里理念,这一学术特点,可由《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来证实。《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同时对经方的理论特点描述为“量疾病之浅深”,即基础理论用八纲,而病位只有表和里。可惜的是,《汤液经法》已失传,不过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为我们提供了考证线索;杨绍伊考证认为“《汤液经法》一字未遗保存于《伤寒论》中”,并以独特的文字功夫分列出《汤液经法》原文和仲景论广原文,让后人进一步探讨。使人惊叹的是,虽然杨绍伊未曾认为《伤寒论》有半表半里概念,但对比他所分出的《汤液经法》原文和仲景论广原文看,恰好是仲景论广原文出现了半表半里概念。
汉代始现半表半里概念
胡希恕先生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是分析《伤寒论》全文得出的,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半表半里是怎样产生的?产生于何时?考证《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
如前所述,我们的祖先在上古神农时代即用八纲辨药、辨方证,后历经殷、商、秦、汉,先后总结了单方方证经验、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至东汉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西晋王叔和整理后始称《伤寒杂病论》,这是我们考证半表半里出现的主要线索。
那么,半表半里始见于哪里呢?由上述可知:始见于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时所著之《伤寒论》原文中。分析《伤寒论》一些具体条文可得到答案。
《伤寒论》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太阳为表,“尚未吐下”,暗示未入于里,那么转入少阳,不在表,不在里,当然为半表半里。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气因入。”是说病邪由表往里传,未入于里,而结于胁下,病位当属半表半里。
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已发汗是说已解表,复下之是说已攻里,“此为未解”,当不是表和里未解,而是半表半里未解。
伤寒论
,
资料
相关帖子
•
保肺雪梨膏
•
火疗体系形成于东汉时代
•
什么是气功
•
口腔卡波济肉瘤是怎样的 有哪些食疗方
•
骨肿瘤的检查方式有哪些 手术怎么治疗
•
淋巴瘤会传染吗 如何预防
•
胃淋巴瘤症状表现有哪些 三大主要症状表现
•
有关于白血病的资料有哪些 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吗
•
b细胞淋巴瘤是怎么回事 如何治疗好
•
淋巴瘤晚期治疗偏方有哪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