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宋本《伤寒论》宜参淳化本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宋本《伤寒论》宜参淳化本
[复制链接]
285
|
0
|
2015-11-21 20: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孙思邈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此本即六朝江南诸师秘传本之一,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故名淳化本《伤寒论》。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
宋本很重视淳化本
宋本卷一《辨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他本无作“纵”者,唯淳化本《辨伤寒脉候》作“纵”。
宋本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淳化本《辨可灸形证》作“足”:“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发热,脉不足者,灸其少阴。”
宋本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林亿注:“一法用大柴胡汤。”考《千金翼方》卷十《少阴病状第二》同条:“少阴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承气汤。”林亿注:“一云大柴胡。”按,此证以大柴胡汤治之,唯见淳化本《辨少阴病形证》之同条,云:“少阴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宜大柴胡汤。”林亿据淳化本出注也。
宋本《伤寒论》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此条亦见《脉经》卷七《病不可发汗证第一》,小注与宋本同。“小便难胞中干”六字仅见淳化本《辨不可发汗形证》:“凡诸动脉微弱者,皆不可发汗,汗则小便难脬中干。”考诸生理病理医理,作“小便难脬中干”为当。
可以看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宋本很重视淳化本的文献价值。
研读宋本宜参淳化本
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1.宋本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 然。”成无己改“似”作“以”:“时出以 然”,皆龃龉难通,宋本、成本有讹衍。“似”、“以”字衍,“时”字讹,当作“汗”。淳化本此句作“汗出 益佳。”继考《脉经》卷七第二亦作“ ”、《金匮玉函经》卷五第十四、《千金要方》卷九第五、《千金翼方》卷十《宜发汗第二》均作“ ”,皆无“时”、“似”字。
2.宋本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卷八《可吐》同条“此为有寒,当吐之。”林亿注云:“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考《千金要方》卷九《宜吐第七》此条相关之句作“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宋本卷八林亿校注引自《千金要方》。而淳化本《辨可吐》相关之句作:“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当宜吐之。”淳化本正作“痰”字,是作“痰”字义长也。中医著作有以“寒”表示“痰”义者,然二字古音不同(“寒”古音元韵,“痰”古音“谈”韵),“寒”之训“痰”,非借字也。
3.宋本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胃躁烦其形象相,根本异源。”“躁”字讹。成无己本改作“燥”。淳化本《辨不可发汗形证》作“燥”,是。
4.宋本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此条又见宋本卷八《辨发汗后》篇,文字同。淳化本《辨太阳病形证》及《辨可水形证》“少少”均作“稍稍”。按,“少少”,不多也;“稍稍”,渐进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古言稍稍者,皆渐进之谓。” “少”与“稍”义别。观文意,谓逐渐饮之,渐加其量。作“稍稍”是。
伤寒论
,
淳化
,
江南
,
校正
相关帖子
•
半贝丸
•
半贝姜茶饮
•
半夏泻心汤
•
半夏人参酒
•
冰糖乌梅汤
•
八宝玉枢丹
•
保肺雪梨膏
•
解读膏滋方
•
气功文化宋朝著作
•
火疗体系形成于东汉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亦夕醉知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